作家和作品之间的联系 举例《追风筝的人》和《呼兰河传》
写作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一个作家在创作的时候会取材于自身的生活经历,因此作品中我们常常能找到作家的个人印记。这种作品和作家之间的联系大约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直接的,一种是间接的,好比明喻和暗喻。
直接的联系就是显而易见的,通过研究作家的生平和文学作品中人物的发展,我们往往可以找到很多的共同点。在《追风筝的人》里,里面的主人公阿米尔的成长经历和作者胡赛尼的人生经历是有很多对应点的。比如哈桑在阿米尔一年后出生,胡赛尼有比他小的弟弟;阿米尔和父亲一起移民美国,胡赛尼的父亲在战乱时向美国申请政治庇护全家移民;阿米尔经历了塔利班的入侵,胡赛尼目睹苏联入侵阿富汗……细细读下去,还能找到很多的重合。胡赛尼也曾说过他对于十二三岁这个年龄特别有偏爱,他喜欢写这个年龄的孩子,这也许和他在十二三岁的时候跟随外交官父亲去法国居住开始背井离乡的生活有关。所以其实阿米尔的成长经历也正是胡赛尼的成长经历,所以作为阿富汗的上等阶层,胡赛尼可以清晰地透过回忆描写阿米尔的家“它坐落于喀布尔北部繁华的新兴城区,入口通道甚为宽广,两旁种着蔷薇;房子开间不少,铺着大理石地板,还有很大的窗户。爸爸亲手在伊斯法罕选购了精美的马赛克瓷砖,铺满四个浴室的地面,还从加尔各答买来金丝织成的挂毯,用于装饰墙壁,拱形的天花板上挂着水晶吊灯。”,介绍阿富汗的传统食物“有爸爸跟我,吃着水煮蛋和肉丸夹饼——就是馕饼夹着肉丸和腌黄瓜”,还写出了阿富汗街市的情景“市场不一会就空荡荡的,做生意的人都打烊了,两边是成排的、挤得紧紧的小店,人们可以在一个血水横流的摊前买刚宰好的野鸡,而隔壁的小店则出售电子计算器。”这些充满了细节的描写,通过胡赛尼的视角为我们展示了一个真实的阿富汗,因为真实的一个重要的载体就是细节,细节是非虚构的基石,细节是骗不了人的。
间接联系则要委婉许多,在《呼兰河传》里除了第三章写的是小萧红和祖父的故事,其他地方我们仿佛找不到作者的影子,但其实作者在描写“别人”的故事时,也在讲述她自己的故事。《呼兰河传》中有很多悲惨的女性角色,她们社会地位低下,没有话语权,往往都是悲剧收场。其实很多的这些女性角色,都有萧红自己的影子。萧红是爱自由且特立独行的,而团圆媳妇因为太过大方也是“不正常”的;萧军经常打她她却不离不弃,书里庙里温顺的娘娘不也要怕老爷吗,男人打女人“天理应该,神鬼合一”;萧红因不满家中婚事选择逃婚却未婚先孕,和馮歪嘴子自由相爱,生下了兒子。人们就议论纷纷,说来说去, 说的不成样子了。作为同样命运坎坷的女性,萧红在描写女性悲惨命运的时候是带着揭示性、思考性的,是沉重而悲悯的,却又是平等的。萧红曾说:“女性的天空是低的,羽翼是稀薄的,而身边的累赘又是笨重的。”这句话适用于她自己,还有《呼兰河传》里的每一个女性角色。
其实无论是哪一部文学作品,它都应该与作者本身同时存在着这两种直接或间接的联系。所以在我们解读文学作品前,了解作家的人生经历是十分有必要的。了解作家生平从而缩短读者和作者之间思考维度的差别,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文学作品里的人物塑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