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啦

2023-08-22  本文已影响0人  夕窗

又到了一个新的开学季,不觉悲伤(*3)。面对新的、相对更多的不确定性令人紧张,尤其是在历经一个假期向自己承诺的开放与闲置后。上学和假期生活于我而言像是两个基本上割裂的状态,除了客观环境和需要做的事不同外,甚至是处于一种几乎不同的心态。感觉假期是一个慢慢敞开的过程,向不同的人、不同的可能性敞开并对一切新的探索持开放态度,也乐于接受差异并具体地发觉有资改善的地方。而学期基本上处于一种很生硬的状态,完全变成了一个IN(S)TJ,一切触角都先收敛而且唯有如此才能妥善应对各种各样的课程任务、人际交往甚至是自我提升的需求,很多事情仿佛都有一个指标作为旁注,用以衡量行为的价值,减少失望。而大学内的人际交往很多时候是平淡的,因为曾经尝试打开心扉却颇为荒谬——因为主(除了特别场合我确实太在意边界,并希望尊重别人的边界感)客观原因(一些具体机制降低了对话的可能性以及大家各有所忙且紧绷的状态)大大降低了契合的几率,这似乎是一个大家心照不宣的公理。当我选择安于共事和保持边界,却往往能够更加顺畅,特别是减少无谓的内耗而把更多精力投入到兴趣领域的深入探索,做完所有的事。当然,沉浸式的阅读和思考也是一件有趣而难得的事,在假期里总有太多的插曲令人兴奋地闯入。

在学校之外的交往中,很难把专业知识直接注入谈话中,一方面由于疲倦于惯常所见所闻,更希望接触新的视野和思维方式,了解其他的生活选择;一方面由于一味谈知识显得无趣(当然也有可能是学得不到位,尚未精通)且除非与专业一致的朋友对话,否则因很难深入、持续。但在课堂中谈论知识似乎是一个应时之举,应该多创造这样的机会。

最近突然开始思考一个新的问题,既然觉得学习很有压力又相对不那么令人愉快,为什么仍然坚持着这条道路呢?首先因为专业是我非常感兴趣的,有益的课程引导着我思考更深入和切实的问题,且执迷于理论的解构与塑造能力。而读书(特别是有思考深度的书)本也是一件能让人安静下来并充实起来的事情。其次因为这是充满挑战的事,而我尚未成功,距离尚远。就目前来看我与这个事情并不违和,且尚未找到更适合我,或者我更适合它的其他方式——很多缺乏了解,一些浅尝辄止,更希望先继续走下去看前方的风景。况且这个事情中有不少令人快乐的地方,除了之前提到的沉浸式阅读,还有那种紧迫却激人专注于某个问题的写作,很能激发我的能动性并锻炼准确表达的能力;讲座和课程也是大量输入的契机。记得有人说过“活着总要做些什么吧”,我想待在家里未必比待在学校里会有更多意趣。当然,我非常羡慕那种甘居边缘的状态和漂流式的生活,前者因为与世无争而能真正专注于对社会的反思及内在需求的探索,在撇开各种勾连后以赤子之心去爱;后者则最大程度保留了对生活与世界的惊奇,每走到一个地方都像开一个盲盒,充满了新鲜感和可能性。这目前是我最渴慕的一种状态,但当下仍处于环境的羁糜与间歇性社交疲倦中,很难有那种迎接一切路口的坦荡。它可能作为我的一个预想,在结束多欲求的燥热奋发后去遇见。

谈到最后,还是直面当下吧,远行在即,我苦于不能告别每一位家人和朋友,并无限眷恋那吵吵闹闹的温情。然而既然做不到放下一切,我也自甘投入另一种状态中,去在其不确定性中走走停停。虽然如今已学会收敛、安心于事、处变不惊(有时也会偏斜而笨拙),也期待着遇到更多的他者——体验在深度认识的前提下彼此的差异,接受即便限于环境却仍然温厚的情谊。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