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我们内心的“独裁者”,真正的爱才可能发生
![](https://img.haomeiwen.com/i3257119/013f799dddd42648.jpg)
我在面包房买了一个甜甜圈,然后排队等着结账。店里顾客不多,排在我前面的是一个妈妈,带着一个看上去五六岁的男孩。等待的过程中,小男孩离开妈妈,站到玻璃柜台边,看里头各式各样的面包。
我听到妈妈一声威严的低喝:“过来!别乱跑!”接着,她稍稍离开队伍,一伸手就把孩子拉了过来。
我猜,妈妈可能有各种担忧吧:
影响别的顾客挑选面包怎么办?
跟别人磕着碰着了怎么办?
可别趁大人一不注意就把店里的东西弄坏了……
所以,最可控的办法当然就是让孩子老老实实呆在自己眼皮底下。
这是妈妈的诉求。那孩子的诉求呢?也许他觉得干等着有点无聊,也许他深深被那些诱人的面包吸引了,也许他想去研究一下透明而坚硬的玻璃,也许他此刻就想对这个新鲜陌生的环境观察一番……
总之,他“跑”自有他跑的理由。可是,妈妈下意识地对这一不符合她自身诉求的行为作了裁决——“乱”跑!这可不行,得听我的!
一个“乱”字,就泄露了我们与孩子相处方式的底细。
太多时候,我们条件反射般地用成人的思维和视角去评判孩子的世界,或者换句话说,我们其实很擅长无视孩子的诉求和内心。
如果是在我生孩子之前,我多半会升起某种优越感,心想:“哼,我以后才不会像这个妈妈这么干呢!”可等我有了孩子,不用多久,我就发现,我也是这么干的。
要尊重孩子、理解孩子、呵护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欲,等等等等,blabla,这些理念我十二万分赞成,举双手双脚全身心地赞成,可是,那个肉嘟嘟的小家伙离开我铺好的垫子,要去毛绒绒的草地上爬一爬,我就惊叫着“别乱爬”,一把把他抱回垫子上;或者,他用小胖手去抓地上的泥巴,我惊呼一声“别乱摸”,迅速抓住他的手……这是怎么回事?说好的自由探索呢?说好的呵护天性呢?
从我的孩子会爬开始,他就这样一次次地挑战我,一次次地让我暴露出我的底细。就好像他塞给了我一台显微镜,让我一次次将目光从飘扬在空中的“自由”“开明”“尊重”“理解”的美丽口号,拉回到当下,聚焦到两个个体之间——我和他——看看我这个个体与他这个个体,在一桩桩一件件的日常小事上如何互动。我从没有这样观察过自己。我真的大吃一惊,原来我身上藏着许多我根本不曾了解的秘密!
![](https://img.haomeiwen.com/i3257119/583602f678db622e.jpg)
我们的行为方式里有着某些根深蒂固的东西,并不因为我们在理智上认同了那些好的理念,它们就会自动消失。我怀疑,我们内心里可能都住着一个“独裁者”,隐秘地渴望一切都是“可控”的,时刻想要确保孩子行进在我们认为好的、对的、正确的道路上。简而言之,听我们的。这样我们才会安心,才会不焦虑。
不要以为这个“独裁者”只在重大问题上发言,不,它会在你和孩子相处的一切小事上发言,在吃喝拉撒睡玩的各个细节中宣示它的权威和存在。它会暗中敦促你采用各种手段——说教、指责、引诱(胡萝卜)、惩罚(大棒),来确保孩子按它的意愿行事。
随便举个例子吧。孩子一岁七个月的时候,有一次我带他去游乐场玩,小家伙对组合大滑梯、海洋球池、沙坑什么的一概不感兴趣,反而爱上了两条低矮的门槛,他努力踩上门槛,又试探着小心翼翼地跨下来,就这样一上一下,反反复复好多次,玩得不亦乐乎。
我心里的“独裁者”就不乐意了:玩沙坑、滑梯什么的对孩子的发展更有好处啊,玩这两条门槛有什么意思呢?简直就是浪费时间……于是我听到自己催促孩子说:“别玩这个了,我们去玩那个吧!”
事后我想,在那么多五颜六色的游乐设施中,他独独选了这两条门槛,一定有他的道理,这种选择出自他自己的智慧,只是我不能理解而已。我缩在成年人自以为是的思维里,不仅武断地评判他,还试图左右他。
我一向反对父母安排子女的人生,坚信孩子应该按照自己的意愿和喜好去选择自己的人生;可是,在游乐场上,我毫不犹豫干涉他玩的那一刻,我所做的,跟干涉他的人生本质上异曲同工——你的选择不好,听我的。
我又一次大吃一惊。
![](https://img.haomeiwen.com/i3257119/870cde310be698ca.jpg)
在我带孩子的三四年里,类似的事情太多太多,孩子就是这样一次次把我拉出成人思维的舒适区,用他的抗议和哭叫,拉着我,要我去理解和看见他的世界。
也正是因为这样,我渐渐看到了自己心里的那个“独裁者”。“独裁者”只顾活在自己的思维里,执着于按照它所谓正确的方式行事。它会一天到晚在我们脑子里唠叨:可不能把孩子宠坏、得教会孩子懂礼貌、孩子要是总不听话可怎么得了、得帮孩子建立规则、得让孩子学会独立自理啊、孩子应该学会延迟满足、不好好学习将来怎么立足于社会呢、男孩子可不能哭哭啼啼……无穷无尽、各式各样的信条。这些信条还因人而异,各人有各人的信条。
仅就道理而言,这些信条都不无道理,然而,再正确的道理、再好的初衷,一到了“独裁者”手里,都可能构成一堵屏障,让我们在与孩子相处的那些当下,眼盲、耳聋、心硬,无视孩子那一刻的感受和需求——是的,孩子明明就在我们眼前,但我们看不见他。那一刻我们焦虑于要让事情进展得正确,顾不上去倾听那个与我们不同的人——孩子。
如果我们看不见孩子的需求和感受,那么,即便有再好的道理,我们所谓的教导都可能变成一种强加,变成对孩子精神边界的某种侵犯。
我一点也不怀疑父母对孩子的爱,那基于我们强大的本能,这种爱甚至强大到让很多人能在最危急的时刻不惜牺牲自己的性命而救护孩子,真的是“可怜天下父母心”。可悖论的是,我们对孩子的爱,常常是掏心掏肺一厢情愿地把自己认为好的东西强加给孩子。如果不是基于对孩子的需求和感受的理解,那还是爱吗?如果我们都看不见孩子,我们是在爱吗?
孩子带给我无数震动,就好像他拿小槌子不时地敲打我一下,又好像他拿着镜子让我不时照见一下自己。
这些观察和思考最终引我得出这样一个观点:
亲子之爱中往往埋伏着控制与被控制、征服与被征服的权力关系,而权力关系会不同程度地侵蚀一个孩子的自我;我们或许看到了现有教育体系对孩子个性的伤害,但会不会很有可能,其实当孩子还未走出家庭,只在我们的怀抱中,就已经不同程度地压抑和远离了自我,甚至受伤更深呢?
这关乎孩子,关乎我们自己,关乎家庭教育,关乎爱,关乎自由,关乎生命更好的可能。
只有看见我们内心的“独裁者”,我们才能够选择不听它的,才能够选择别的无数种可能。
看见了“独裁者”,不受它不知不觉的干扰,我们才能用“心”去跟孩子联结,懂得他的好奇、探索、满足、挫败、悲伤、愤怒、紧张、害怕……也就看见了孩子。
想要摆脱“独裁者”,有一个说简单很简单、说难也很难的办法,就是问一下自己,那一刻如果你是孩子,你想要爸爸妈妈怎么做?
记得看到过一个故事。有位妈妈训练她不满一岁的女儿独自入睡,哪怕孩子哇哇大哭也硬起心肠不为所动,因为她坚信,孩子得学会独立啊,得学会自我安抚啊!有一天晚上,她情绪低落,躺在床上特别希望丈夫能安慰自己、抱抱自己。丈夫说:你难道不应该学会自我安抚吗?
![](https://img.haomeiwen.com/i3257119/9c6701dc6841d554.jpg)
让我们再回到开头那个面包房里的故事吧。
如果那位妈妈真的因为孩子暂时离开身边而备感焦虑和困扰,那么也许可以先问问孩子那一刻他想要做什么,什么吸引了他,并且告诉他:“宝贝,我想请你待在我身边,或者别离我太远。要不然我会感到很担心。”
这样,就承认了他的“跑”有他的合理,看见了他的诉求,而自己也有一个诉求,两个诉求有了冲突,那么,我和你,两个人格完全平等的个体,就一起来商量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方案吧,而不是“别乱跑”,以及“你得听我的”。
以上文字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