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ne美人说每天写1000字

《我们仨》:写尽了杨绛最绵远悠长的思念

2017-07-12  本文已影响1273人  我叫白晶晶

一直以来,对杨绛先生的作品都很推崇,在当代杰出的女性当中,无论是才华横溢的张爱玲,抑或是仿若人间四月天的林徽因,都未曾被称为先生,而杨绛却独获此尊荣,全得益于她坚韧的性格,和专心治学极致低调的内心。

她被钱钟书称为:“最贤的妻,最才的女”。

《我们仨》是杨绛先生在93岁时,为了完成女儿的心愿著作的,在这本书中写尽了自己对女儿钱媛和丈夫钱钟书最绵远悠长的思念。

一口气读完了这本书,总觉得如鲠在喉,刻骨的心酸涌得人心疼,硬是忍着不要让眼泪掉下来。

杨绛先生用再平实不过的语言,勾勒出这样一部温情溢满的回忆录,将一家三口一路走来的点滴幸福都娓娓道来。

这本书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层层推进,第一部分“我们俩老了”作为一个引子,说她曾做了一个梦,梦见钟书自顾撇她而去,为之后故事的展开做好铺垫。

在第二部分“我们仨失散了”中,开始了她最艰难最痛苦又长达万里的时光。1994年,钱钟书住进医院,缠绵病榻,不久,女儿钱媛也病重住院,与钱钟书相隔大半个北京城,当时八十多岁的杨绛来回奔波,很是辛苦。

97年,爱女钱媛去世,98年,钱钟书病逝。

进而,第三部分“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展开,回忆起一家三口的点点滴滴。

1935年,不满25岁的钱钟书跟24岁还略差几天的杨绛结婚同到英国求学,钱钟书在牛津大学读书,而杨绛却以旁听生的身份徜徉在知识的海洋中。

在国外生活的日子里,两个什么都不懂的青年相守相助,与时日一同成长,学习烹调,学习如何过生活,如杨绛所言,除了家有女佣照管一日三餐的时期,除了钟书有病的时候,早饭总是钟书做给她吃,有“五分钟蛋”、面包、牛奶、又浓又香的红茶、还有黄油、果酱、蜂蜜。这是生平最快乐轻松的时光。

后来,二人一起去巴黎大学读书,在此过程中,二人有了孩子。

钱钟书谆谆嘱咐杨绛说:“我不要儿子,我要女儿——只要一个,像你的。”

杨绛对于“像她”很不满意,她要一个长得像钟书的女儿。再后来,被杨绛称为“此生唯一杰作的女儿”在法国出生,取名钱媛,小名圆圆。

钱钟书仔细将圆圆看了又看,看了又看,然后很得意的说:“这是我的女儿,我喜欢的。”

1938年,家乡被日本占领,二人为国家焦虑,决定回国。

回国后,由于钱钟书工作原因,与杨绛分居两地,钱媛大部分时间都在外公家。在这些日子里,圆圆长的很快。

杨绛回忆:她走路的姿势特像钟书。她翻书翻得很快,用两个指头摘着书页,和钟书翻书一个式样。

1941年,钱钟书回到上海,圆圆跟爸爸成为了“哥们”。

两人一起玩笑,一起淘气,一起吵闹。从前,钱媛在外公家的时候乖得出奇,自从爸爸回来之后,和爸爸没大没小的玩闹,简直变了个样。她那时四岁两个月。

杨绛说:“她向只有人疼,有人管她、教她,却从来没有一个一同淘气玩耍的伴儿”。

圆圆去世,六十岁还差两个月。去世前一二个月,她躺在病床上写《我们仨》,第一节就是《爸爸逗我玩》。

时间过得很快,一眨眼几十年就过去了,钱媛上了初中、高中、大学直至成为大学教授。

而在此期间,各类运动接踵而来,这个家庭又开始飘摇居无定所遭受苦难,参加“三反”或“脱裤子,割尾巴”或“洗澡”运动,又是“大鸣大放”、“反右”,钱钟书下放农村掏粪,然后是“四清”,“文革”来了终于成为牛鬼蛇神。

这些运动在当时如火如荼,无人不晓,无人不参与,但杨绛却用极平静的口气来描述一家在那些困难中如何厮守在一起。

如杨绛所言: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

1995年,钱媛患脊椎癌,96年住院,在住院期间,钱媛想记录下一家三口的点点滴滴,要杨绛把题目让给她,在住院期间,坚持写作,写完前五篇。

钱媛懂事,在得知爸爸在病中坐起来为她写信,特预先写回信,让爸爸不要劳神写信。

在钱媛去世前不久,她不放心妈妈的一日三餐,特写信教妈妈如何做一日简易饭食,而自己已经不能进食。

由于打电话说话已经很困难,特写了首诗来感谢杨绛:“牛儿不吃草,想把娘恩报,愿采忘夏花,借此谢娘生”(钱媛是牛年生的,“牛儿不吃草”就是不能进食了)。

97年早春,钱媛去世,杨绛写到:

“胸中的热泪直往上涌,直涌到喉头。我使劲咽住,但我使得劲儿太大,满腔热泪把胸口挣裂了。只听得啪嗒一声,地上石片上掉落下一堆血肉模糊的东西。迎面的寒风,直往我胸口的窟窿里灌。我痛不能忍,忙蹲下把那血肉模糊的东西揉成一团往胸口里塞;幸亏血很多,把滓杂污秽都洗干净了。我一手抓紧裂口,另一手压在上面护着,觉得恶心头晕,生怕跌倒。”

98年岁末,钱钟书去世。

在去世时,杨绛说:“你倦了,闭上眼,睡吧。”

钱钟书说:“绛,好好过。”

杨绛道:“我们三人就此失散了,就这么轻易地失散了,现在,只剩下了我一个人。我一个人想念着我们仨。”

写到这时,我已泣不成声,感觉比杨绛先生更伤心,更感怀于如此孤单的境地。

《我们仨》看似娓娓道来而情感浓烈,未见一悲字而文字之外哽咽有声,将一家人近六十年的经历勾勒个大概,她对女儿和爱人的爱很深厚,深厚到未有文字前便已经占据了人的心灵,这种爱在经历近六十年的人生颠簸后显得越发珍贵,一个九十三岁老人的思念更让人触痛,然而相聚只有梦里或者那条与生路相反的路上。

在这本书中,让我有更多感触的是书中插入了许多日常生活的图片,其中有一组钱钟书和杨绛相互理发的照片让我感动不已,第一张是钱钟书用剪刀给杨绛剪头发,第二张是杨绛在给钱钟书推头。

杨绛在图片旁边附文字:我会用电推子,钟书会用剪刀。一声“钟书”就让我内心满是柔软,点点滴滴中都溢满了他们无以言说的爱。

杨绛说: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

我们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难,钟书总和我一同承当,困难就不复困难;还有阿媛相伴相助,不论什么苦涩艰辛的事,都能变得甜润。我们稍有一点快乐,也会变得非常快乐。所以我们仨是不寻常的遇合。

人世间不会有小说或童话故事那样的结局:“从此,他们永远快快活活的一起过日子”。

人间没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带着烦恼和忧虑。

人间也没有永远。

唯爱不可辜负,亲人之爱、夫妻之爱都如此纯美良善,他们不动声色地爱的毫无保留,我们无以为报,只能不辜负爱,不放弃爱,不遗失爱,让爱延续。

即使没有永远,那又怎样。

只愿我爱的人和爱我的人一生平凡快乐,谁说这样就不伟大呢?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