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与健康养生

《伤寒论》六经起源

2019-01-31  本文已影响40人  取经路上

《伤寒论》六经是阐述外感热病规律的理论框架,明确六经涵义是把握《伤寒论》的关键所在。各家对此争论已久,莫衷一是。

欲明六经,得从张仲景对《黄帝内经》的继承入手,但更深层次的开掘,还得从《周易》之理分析,才能解说得透达。因为,连《黄帝内经》也是以《周易》为框架建立起的理论规范,张仲景的时代正是易学大兴,数学、天文、地学、化学、文学等都援用易理来建构本学科理论的时代。

《伤寒论》六经起源

《伤寒论》之六经所表述的是六种“象”,而病象的演进乃是对“六爻之动”的模拟,具体来说,是对乾卦初九到上九的模拟。病的表现也是“象”,为了使“立意尽象”能“象其物宜”,《伤寒论》没有选择八卦模式而选择了六爻。因为,在外感热病过程中,变化的特征最为明显。发病时为太阳病,向阳明、少阳、太阴、少阴乃至厥阴病演化。与《易传·系辞》“六爻之动,三极之道也”相似,而六爻,可表示天地阴阳之多少,也能表示人在疾病过程中阴阳之多少,即《易传·说卦》所谓:“立天之道,曰阴曰阳立地之道,曰柔曰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分阴分阳,迭用柔刚,故易六位而成章。”

《伤寒论》六经起源

《伤寒论》贯穿了人与天地节气相合的思想,开宗明义地道出六爻和一年季节的关系:“是故冬至之后,一阳爻升,一阴爻降也。夏至之后,一阳气下,一阴气上也。斯则冬夏二至,阴阳合也。春秋二分,阴阳离也。阴阳交易,人变病焉。”《伤寒论》之六经,其六种病象,正合三阴三阳,与《易传·文言》及《素问·六节藏象论》中一年六节一致:阳气外盛为太阳,故高热在体表,是为太阳;阳气内外俱亢,体内外高热,则为阳明病;而少阳时节阳气初生,时冷时热,故当有往来寒热之特征为少阳病。六经之太阴,象于长夏,长夏多雨湿,故以水泻为主之病象为太阴病;少阴象初夏,初夏火热益升,故少阴病象常伴烦热失眠。厥阴象冬去春来,乍暖还寒时节,故厥阴病以寒热错杂为特征。明代医家张介宾在论医易的关系时,就指出《伤寒论》六经对《周易》六爻模拟的特征,他以此说:“故以爻象言之,则天地之道,以六为节。”(《类经图翼·医易义》)

《伤寒论》六经起源

以病象模拟六爻,还能在时间顺序上合六节,即《黄帝内经》所谓的“和于术数”。《周易》的“数”,表示一定的规律。《伤寒论》主要引用了“天以六六为节”和“七日来复”的《易》数。六经的病象从发生到结束的时间有一定的对应,如以一日分六节言,中午为太阳本气之旺时,故“太阳病欲解时,从已至未上”(9~15时)阳明之气旺于下午,故“阳明欲解时,从申至戌上”(15~21时)少阳之当令时间是上午,故“少阳病欲解时,从寅至辰上”(3~9时)而晚上是太阴之旺时,故“太阴病欲解时,从亥至丑上”(21~3时);子夜是少阴经之当令之时,故“少阴病欲解时从子至寅上”(23~5时)厥阴旺于黎明,故“厥阴病欲解时,从丑至卯上”(1~7时)。《伤寒论》吸收了《周易》的时象观念,而推导出六经时象系统,在一定程度上符合疾病的病情变化趋势。

《伤寒论》六经起源

《伤寒论》在客观记述病象的传经特征的同时,还以“七日来复”为据,判断六经病的转归。复卦、震卦、蛊卦、巽卦、既济卦的卦辞、爻辞中记述了阴阳变化有一个“七日来复”的小周期,《彖传》称此为“天行也”。在人体上,妇女行经期为七目,急性炎症经变质、渗出、增生到愈合也七目,这是由“近取诸身”而认识到的“易数”。《伤寒论》以“七日来复”为据,据少阳、老阴之数推论病愈的时间,在《伤寒例》中说:“病发阳者七日愈,发于阴者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这虽是一种“和于术数”的推理,但可以说明《伤寒论》六经和《易》数的关系。反映《伤寒论》在六经辨证时具有“象以定数”“数以征象”的特征。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