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通,您真的会了吗?|《沟通力》(原书第11版)

2022-02-09  本文已影响0人  summer林溪

你想过吗,有人会因为一句话丢掉了百万年薪的工作。

在央视节目《遇见大咖》拍摄大咖刘强东的片子中,京东的高管们一起聚会吃饭喝酒聊天。这个时候京东的副总裁杜爽说自己怀孕四个多月了。刘强东一愣然后迅速调整过来安慰道:你还是要多休息下,工作放一放。

本来说一句“谢谢老板关心”,这个话题就翻篇了,没想到杜爽会错了意思,来一句“我不会耽误工作的老板”。

要是放在私底下说,可能老板笑笑就过去了,可是这是央视直拍啊,她这样的回答,无疑是向公众展示,京东不近人情的一面,即便刘强东后来说了很多话圆回来也于事无补。

没多久,杜爽离开了京东,很多人都猜想是不是因为杜爽在这场饭局中不注重言辞导致的。

你看杜爽能够做到这个位置,肯定能力很强,说话能力更不在话下,为何她会犯这个低级错误呢?

因为从本质上来说她没有真正理解“沟通”。

上学的时候我们会学到很多知识,但独独“沟通”这块没有人单独设置科目让人教授,可是从我们一出生直至死亡,整个人生历程都在与周围的世界和人在沟通。

或许正是意识到这一点,为了弥补人们在“沟通”方面的短板,三位沟通学系的专家合力著成《沟通力:高效的人际关系的构建和维护》这本书,这本书一出版就被数百所高效作为沟通力指南的书籍。同样为了能够让知识更具有实操性,更顺应时代,这本书已更新至第11版了。

为何这本书会一直奉为经典,经久不衰呢?

原因在于这本书是真的是手把手的教会人们去沟通,在每章节的开头,会有大纲介绍本章节的内容,让你掌握学习要点。然后设置一个“联系日常生活”的板块描述日常沟通遇到的问题或情境,让你带着问题去看书。书中还会针对各个主题设置参考指南,提出一些具体的可实操的建议。最后在章节的末尾提供了内容的小结和问题讨论,让你能够掌握重点,并通过问题来回顾相关内容。看这本书的时候,我就觉得好像旁边有一位老师来教导我学习一样。

在《沟通力:高效的人际关系的构建和维护》(原书第11版)中,作者们通过多主题、多场景、多维度来教授沟通的基础知识,不仅脉络清晰,而且由浅入深的告诉我们对沟通力认知的5个误区,还总结了很多沟通与交际方面的可操作方法,让我们告别社恐,成为社交新达人。

一、对沟通的5个认知误区

很多人遇到职场不顺或人际关系错乱,都倾向于在别人身上找原因,事实上,很多时候原因都在于我们自身,是我们自己走入沟通误区画地为牢导致的。书中一针见血地提出大众对沟通的5个认知误区:

沟通可以包打天下

你是不是经常看到有些课程说“学会沟通,你的生活和事业会风生水起”,可是事实上,沟通的确有助于消除或减少问题,但它并不是灵丹妙药,打个比方,你学会了再多沟通技巧,也没办法抵抗一个家暴的家属。

所以不要把沟通过于神话了,它只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而已,并不是一套万能公式。

沟通越多越好

一到冬天,你是不是不愿意穿棉裤,可是你妈觉得你冷,一直唠叨着让你穿棉裤,可是即便说了很多次,你依旧不愿意穿,即便迫于压力穿着了,也会找地方偷偷脱下来。话说,我爸曾经追到学校让我哥穿秋裤。

所以沟通从来不是说得多,效果就好,就像吵架一样,不是你嗓门大你就有理,沟通看重的是质,而不是量的累积,一味地只积累量,只会让对方对你越反感。

言辞等于意图

这个世界上其实没有任何两个人对某个词的理解是一样的,因为没有两个人拥有完全相同的背景和经历,就像家人说一句“我不舒服”,可以解读为多重意思,比如她是不是大姨妈来了,或者感冒了,还是上班遇到不开心的事情了。

所以不要把言辞本身等同于说话人的意图。因为言辞本身的含义都是由人赋予的,要结合说话人的具体情况去理解。

沟通力是与生俱来的

很多人都觉得沟通力是天生的,你看那些会说话的孩子从小就被大人夸:这孩子天生就是这块料。所以我们就一直认为沟通力是与生俱来的,自己不会说话肯定是没有天赋。

可是事实上,很多名人都是后天学会沟通的,比如脱口秀达人黄西,之前他一直从事科研工作,完全是个木讷的理工男,现在你看他说脱口秀都说到美国总统面前去了。

我们每个人天生都具有沟通的潜力,但仍然需要后天去学习去反复实践才能学会,就像我们每个人都具备系好鞋带的身体条件,但仍需要学习才能把鞋带系好。

所以不要说自己天生不会沟通,这只不过是给自己不愿意学习找借口罢了。

沟通是可逆的

俗话说覆水难收,说出的话也如同泼出的水一样,一旦说出去,就不能收回了。每次吵架一冲动就说出很多难听的话,即便事后关系得到弥补,但那些伤害人的话却还是不能忘记,等下次吵架的时候,这些话就成了对方伤害自己的罪证。

就像现在的社交媒体,你点了个赞,即便事后删除,也会有很多人知道你做过什么。

沟通中犯的错误,都是不可能挽回的,所以在每次沟通前,都要谨慎选择你说话的内容和你提供的信息。

二、提升沟通力的方法

知道了我们对沟通的5个认知误区,那到底该如何提升自己的沟通力呢,在书中,作者们提供了一个大框架,我们跟着框架学习沟通,自然方向不会错。

1、了解沟通的类型

我们每天不管是生活还是工作都在沟通的过程中,,但是沟通的目的不同、对象不同、环境不同,导致沟通的类型也不同。

在本书中提到了五种沟通类型:自我沟通、人际沟通、公共沟通、大众沟通、社交媒体沟通。

比如你在家冥想,这是自我沟通,和朋友分享看电影的体验,这是人际沟通,你在公司开会,这就是公共沟通了,你通过大众媒体进行讲话,这就是大众沟通了,你通过社交软件发布视频或推文,这就是社交媒体沟通了。

每种沟通类型都有各自适用的语言和非语言行为,掌握了沟通类型,我们才能做出正确的行为。

开头提到的的京东饭局,杜爽以为这只不过是私下的人际沟通,所以她说出自己的想法,但其实这是一个大众沟通,饭局中高管的一言一行更多的代表是京东的形象,而不仅仅是个人。杜爽的那句话,无疑会让大众对京东留下苛刻的形象,所以刘强东才会脸色大变。

2、建立沟通素材库

话说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历,明明自己很想去和身边的人沟通,可是找不到沟通的话题,别人说的话题自己也插不进去。

其实这是因为你没有建立沟通素材库,就如同写作一样,你没有积累素材,自然一到要案例的时候,什么都拿不出来。

为了适应各种场合的沟通,我们应该多关注各大领域的时事,毕竟现在社交媒体已经完全融入我们生活中,大家也习惯于通过网络了解事情,比如现在在举办冬奥会,聊天的时候说下最近的比赛情况,肯定有人接下话头去聊。

3、提高自己的感知能力

在聊天过程中,总会出现某个人一言堂的场景,可是问题是你说爽了,其他人不爽,估计心里也暗暗决定下一次不找你聊天了。

为何会出现一言堂,其实这是对自我感知不了解。

我们经常说我感觉这个人不礼貌,感觉这个人很靠谱,这种所谓的我感觉,其实是根据我们五官所收集到的信息,综合起来得出的一个判断,这个判断就是感知。感知是沟通的核心,我们对事物与事物之间关系的感知,构成了我们对主观世界的看法。

因为每个人都是不同的,即便对相同情况的看法也可能会有差异,不过,我们都有个共性,就是都习惯于对自己的感知不加判断,对背后的因素也缺乏深入了解。

比如你的好朋友从你身边走过,你和她打招呼,但是他可能会没注意到你,尽管你相信他看到了你。

于是你就开始推断,是不是他不把你当作好朋友,只是你的一厢情愿。可是事实上,他今天没有带隐形眼睛,压根没看见你。

所以说,很多时候我们的感知都是片面化的、带有情绪化的、主观性的,正是因为这一点,聊天才会出现一言堂,因为说话人觉得自己的感知才是正确的,别人的都是错误的。

想要成为优秀的沟通者,我们必须克服感知差异带来的主观推断,书中提供了几个方法帮助我们提高感知能力:

主动寻找更多的信息,让我们的感知更加准确,成为一个积极的感知者

承认每个人的独特性,对不同的看法你可以不认同,但必须尊重

区分事实和推断,事实是客观的,推断是主观的,不要把推断当做事实来看

认识到感知在沟通中的作用,多考虑他人的感知,避免对感知的内容做过多假设

保持开放的心态,认识到自己的个人偏见

通过沟通来验证自己的感知,当感知不准确时,及时承认并纠正

4、学会倾听

沟通是一个系统,是一个过程,是交互的,也是双向的,自然有人在说,也有人在听。

很多人还是不知道该如何说,那你最起码要学会倾听,做一个合格的倾听者。别以为这个很容易,事实上很多人沟通不顺畅,原因在于大部分人倾听的时候并不专注于内容,而是为了反驳。

那到底如何学会倾听呢?

第一,要有效倾听。把倾听看作是一个主动的行为,真正地专注于对方说的内容,这样对方也能感受到你的真诚,自然也有说下去的欲望,否则你只是一味的“嗯”,就算再有分享欲,也不愿意说下去了。

在书中,作者分享了无效倾听和有效倾听的差异,并给出了相应的建议,可以参考实践下:

第二,做一个合格的倾听者。言行举止要端正,保持安静,不要随意打断别人,在倾听时,注意眼神的交流,并适当提出问题来增加互动。

第三,保持批判性倾听的思维。由于信息来源不同,所以我们要分析和评估对方所说的信息的准确性。

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评估,一是评估讲话者的价值观和意图,意识到讲话者背后的目的,二是判断讲话者的结论的正确性。通过这两方面,可以确保信息来源的真实和准确性,便于我们做出相应的行为和决策。

石油大王洛克菲勒说过:假如沟通是一样商品,我愿意付出比任何事物都高昂的价格来购买这种能力。沟通是门技术活,也是一场修行,没有一招制敌,只有千锤百炼才能熟练掌握。在《沟通力:高效的人际关系的构建和维护》(原书第11版)中,三位作者提供了大量实用的建议和实操练习,你只需按照步骤来操作,反复练习并去实践,相信有一天,你也能通过沟通力去快速连接机遇,深度连接资源,改变自己的人生走向。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