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咪成长 正面管教无戒学堂:365天极限挑战日更营成长一小步

本性为啥难移?可能是受困于童年时期形成的人生脚本!

2020-10-16  本文已影响0人  乐活雅

001

成长的第一步是离开舒适区。

今早打开手机,就看到了这句话。

听似简单,但真正落实到实处,还是相当困难的。

人类习惯于舒适、习惯于惯性,总觉得按部就班。

因为人类的大脑其实是讨厌思考的。

只要我们有一个更便捷或更唾手可得的方式,我们就会放弃思考,选择自己熟悉的。

002

昨天晚上回家之后,看到微信群里无戒老师征集小伙伴们周六一起互动时,我的内心是有点犹豫的。但转发了文章之后,老师邀请我来小聚,我也觉得这是个小范围碰出火花的机会,于是帮忙调整了接龙,随后自己也报名了一个。

一起同行了两三年,小伙伴们在自己的专注领域里持续输出,都或多或少有了一些成绩,包括出书、变现等。而我呢,属于那种三分钟热度的状态。隔一段时间,就会转移自己的注意力。如果工作中遇到一些比较困难的时期,或者生活中感觉到压力大了,我就会选择放弃一段时间,完全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状态。

借这个机会再重新梳理一下自己的思路。

003

人跟人之间的联络,真的是基于共同的利益,或者共同的兴趣爱好。

如果邀请我做其他事情,我也没有兴趣,因为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就这么多。

如果是邀请我绘本共读或者其他和孩子一起互动的,我的热情是非常高的。

正面管教的学习,我也是比较热衷的。

因为通过正面管教,我打开了新的思路,看到了事情的另外一面。

正面管教对于自己的个人成长,以及家庭的亲子互动,孩子未来性格的培养等,都有极大的益处。

如果有正面管教的活动,我也是比较热衷的,但因为地域限制、时间限制、职业限制,我也只能就近选择自己能够handle的,时间、金钱、精力上还是需要计划一下,进行取舍,精简很重要。

004

昨天中午参加了欧导在群里面召集的ZOOM会议,她分享了私人逻辑这个理念。

感知-诠释-信念-行为

琳洛特等心理专家都认为,孩子在出生到5/7岁就已经形成了关于自己的信念。幼儿时期的几年,其实是培养亲子关系和个人价值观的黄金时间。

周边的很多人就会觉得,孩子太小,自己要上班确实过不过来。就把孩子放老家,让孩子由老父母带到3、5、7岁,等到孩子要上小学了,才接到自己身边。然后花重金去买学区房,觉得这样对孩子就已经是最好的了。但是他们忽视了孩子内在力量,或者说孩子自身价值感。

有些时候想想,人的认知真的很重要。

孩子小时候的几年,可能是生而为人最为重要的几年。

世上有很多东西,其实是钱换不来的,比如说好的亲子关系,孩子性格的培养,孩子内在价值观的建立等等。

金钱和情感之间如何取舍,其实也挺难的。

当然每个人心里都有自己的一杆秤。我们都努力在当下做出自己认为的最好的选择。

每个人的选择都值得尊重。

005

在会议中,通过《造化》这本小书的分享,介绍了孩子是如何在幼年时期就形成自己的脚本(人生蓝图),并在人生经历中不停地重复脚本。

一个小孩子是如何形成对于自己、对于家庭、对于这个世界的信念的?

我觉得私人逻辑还是很能解决很多问题的。

(心理学上的这些理念,其实并不为广大人们所接受。真正接受的其实只是一小部分,绝大多数属于那种不屑了解,甚至还蛮排斥心理学知识的)

私人逻辑相当于是人生的蓝图,孩子会根据脚本对自己后续经历的事情进行解读,进一步巩固已形成的脚本。

006

说说自己的故事吧。

在童年时期,我就总觉得自己是那个被抛弃的无足轻重的小角色。

父母因为经济窘迫,带着弟弟去宁波打工。我5岁到7岁间一直是留守儿童,从奶奶家辗转到外婆家。等到我第三年读一年级,妈妈觉得这样下去不行,才把我接到和她们一起住。

即使是这样,在我总觉得弟弟享受了父母所有的爱。

我就是那个除了因为帮助照顾弟弟会受表扬之外,其他的时间都是隐形或者一无是处的。老妈一直在叨念老弟没上学就会数到100和加减法,我则是到两年级还数不到100。但老妈从来都不曾意识到,弟弟出生就一直在她身边,享受了她很多的关注。妈妈绣花时,都让弟弟在她身边,陪着教数字。老弟一数到100,就能奖励麻花当点心。那时的我不知道在哪里,麻花对我来说从来都是奢侈品。

有了类似的脚本,我一直在强化父母给我的标签。

好在自己开始学了心理学,才察觉到了自己的人生脚本。意识到了这点,开始了自我解码和自我接纳,重新开始建立自己的价值观。

人生的主动权,或者说人生价值观,其实是来源于内在力量的,家里人给你的负面的评价或者说贴的标签,最终还是要通过自己来撕扯下来的。这个过程会很痛,但不扯下来,这个脚本会伴随自己一生。

很庆幸,自己能在30几岁的时候遇上心理学、遇上正面管教,这些都是属于我的特殊人生财富。

007

昨天傍晚分享了一下,最近陪孩子做幼儿园作业的小收获。

朋友在朋友圈回复,很认同这个观点:陪伴孩子学习,是一个自己在重新成长的过程。

收到朋友的反馈,觉得自己特别受鼓励。前天也收到小伙伴的鼓励,说能在我的文章里学习到很多,一下子就觉得自己价值感满满的。

我是一个怎样的人,别人没有义务知道。

但如果能及时反思、复盘,自己的人生会变得更加丰富,过程中如果还能让关心我的人更了解我,这样不也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吗。

继续努力,保持复盘,每一个无心的动作,其实都有一重特殊的意义的。

人经历的很多事情可能是雷同的,但唯一不同的是你的内在是否倾注于当下所蕴含的意义。如果可以做到,那你可能会让自己的人生更加丰富,更有意义感和使命感。

就像看到树叶飘落,如果你没有享受当下的境界的话,你可能就会熟视无睹。

但是如果你能静下心来放下脚步,然后去细细细思索生命的轮回:

树叶如何从大树的母体脱落到大地,然后再经过风雨洗礼,最终化为泥土里面的一份子,最终又回归到大树的体内。

细细思索,就会忍不住感慨生命的神奇。

自然的循环,有着如此巨大的魔力。

那我们对于整个家庭,或者说对于自己,又能够赋予什么样的意义呢?

008

我可能是一个再简单不过的螺丝钉员工。

可能在某一段时间内,我的积极努力并没有让人觉得有多大的价值,也就未必能够获得比较高的酬劳。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我一心把心思放在计较自己薪酬比较低,自己的付出与所得不成比例上,那我会一直活在痛苦、抱怨的状态之中,也就很难再想法提升自己。

好在我有了类似的觉察,通过阅读,比如说稻盛和夫的书籍,还有参加不同的社群,慢慢体会到了:其实过多的计较并没有任何意义,过去的事情发生了且固定了,但我可以给它赋予不同的意义,从此来提取自己前行的动力和力量。

过去的经历,可能对我来说是一种磨练,更可能是让我体察一种陷入困境而无法自拔的状态。现在自己有能力从这种状态中走出来,那就让我有了更好的同理心,有了更能包容别人,更能觉察别人难处的能力。只有痛过,才知道这有多痛呀。

这段经历,让我能更好地同理他人、更好的理解他人,所以我会赋予过去这3~5年这个特殊的使命。

009

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算数。

可能这3~5年的经历,就能够为我做人力资源,做后续的管理,提供了更好的人生素材。这样能够帮助自己走得更远,能够更好的跟他人合作。

如果没有上次陪妈妈去杭州医院复检,我就不会意识到医生的工作有多忙碌。成年人的世界里,哪有轻松这个词。

每个人的生活都很不容易,没有了这样的经历,没有切身体会的互动,你很难去理解另一个人的艰辛,那个人的痛苦。

如果你只是带着关注自己的不公去行走这个世界的话,你对他人的经历可能都会熟视无睹,你甚至会将人们的贫穷归罪他的懒或者不思上进。但如果你走进这个人的生活,你就会发现,其实每个人都在尽自己最大的程度去努力。

有些人是苦于没有找到正确的方法,有些人是真的忙碌到没有时间沉思,以至于让自己陷入日复一日的循环中。

那更多的人呢,其实是紧抱着自己的抱怨,背负着沉重的不公抱怨,受这种怒气驱使,导致自己失去了思考,或者是连接更广大世界的动力。

人生,其实是一段很奇妙的境遇。

如果你真正能够把注意力放到自己想要什么样的人生,以及用心去寻找可能实现这种人生的方法,那你可能就会更有实现自我梦想的机会。

010 昨日的开心小事

老爸手环上的一个闹钟不响了。

昨天吃完晚饭就帮忙设置小米手环。可是不知道为啥手环就是无法连接上手机的APP,更可怕的是手机因为内存太小,APP一启动就卡住了。怎么办?看来这个手机是不得不替换了。

之前有一次老爸就说手机坏了,那时就给老爸买了一个,等收到手机后,老爸却说那个手机已经好了。现在终于能用上,立马动手更换。(差不多隔了一年)

老爸存了好些电话号码,正发愁该怎么把号码转移到新手机上。用知乎一看,上面满是导出的APP推荐,当时就傻了。

后来,我一看手机上居然能把号码导入到SIM卡,当即如获至宝,立马将号码导一遍,然后就把卡换到新手机上。

问题统统解决了。

新手机号码设置完毕,我再重新解绑和连接上小米运动。

闹钟设置好了,老爸的问题解决了。晚饭后的2小时就过去了。

其实我前天就听到了老爸的抱怨,但我内心有点抗拒。

和老爸关系的修复,可能也是我的一项功课。

平时还是要多关注一下老爸老妈的日常需求,下次争当一个更高效的问题处理者!

人生的每一个瞬间,都是修炼自己的机会。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