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启动开运学的灵魂!
首先问一个问题:如果能够穿越到上个世纪,鲁迅、郭沫若、茅盾,你希望变成谁?
这儿问的仅仅是生活质量、生活方式,文学和史学成就不谈。你只能在以上三个人中选一个,你希望变成谁?
我选茅盾。
第一个排除的应该是鲁迅。鲁迅虽然算是富有,但生命短促,健康也不好,婚姻质量也较差,名气虽大,但综合指数并不高。
就郭沫若和茅盾来说,郭沫若的才学更广博,兼职数十个,头衔很厉害,但其人投机色彩浓厚,在政治上走钢丝,险象环生,连自己的儿子都保不住,还必须自我侮辱来烘托别人,生活质量也不算高。
相比之下,茅盾的生活是最舒心的。虽然部长级比不上郭的副国级,但是茅盾集中精力,做了自己最想做的事,他的生命和才华几乎没有浪费。他懂得什么事情不应该去做。
茅盾有个特点:非常理性。
丁玲转述:毛曾经评价过这三个人,说鲁迅作品情理兼胜,所以胜于郭沫若和茅盾。郭沫若作品感情泛滥但理性不足,茅盾作品理性达到十分,但感情不够充沛,所以二人的作品不完美。
咱这儿不说作品的文艺价值,说作品的风格给人带来的命运的影响。从“作品开运”的角度来看,茅盾作品理性强,写文章、写小说像伏羲摆卦似的,层次清楚,逻辑井然,这恰恰是最好的开运物品。
茅盾创作,永远不忘条理和秩序,这样他就在自己的识海中建立了漂亮的秩序。更难能可贵的是,茅盾的秩序,不排斥生活,不管是什么事物,多大场面,到了茅盾笔下,永远是规规矩矩、非常整洁的。可以说,茅盾用秩序规范、观照了宇宙万物,人生百态。这种美好、大气的心地,在我们地球人中是不多见的。这样看,茅盾的理性创作不就像一个易学家吗?
理性地观照,是中华易学的根基。虽然茅盾不研究八卦,但是茅盾的思考和行动很符合易学。
读茅盾的小说,我们感觉到他笔下的一些事物,并不具有非常高的审美价值,但茅盾依然一板一眼,写得很有耐心。
茅盾命运好,那是一定的。
万事万物皆入于理的写作特点,就会产生水晶洞一样的纯净正能量。
老子讲“观复”,茅盾的心理特点庶几近之。
宋代理学家程颢说“物理最好玩”,大概也是这个意思。观物观得透彻,自然会有正能量。善于观理和分析,是心灵深处的水晶洞,会有改造命运的力量。
中国古代基层的道德教化,普遍存在逻辑不足,滥打感情牌的问题。比如《二十四孝图》中的《郭巨埋儿》、《卧冰求鲤》等。《了凡四训》走的也是这个路子,逻辑性差,但语言煽情,能勾得人想哭想哭的。中国古人的道德基层讲堂喜欢拿直观感觉说事,不喜欢严密逻辑推理。他们留下了很多逻辑和理论硬伤,却非常自信地觉得没毛病。不能不说,有些古人的心还真是大!身上都起大红斑了,还楞说没毛病。
我从逻辑上来批判《了凡四训》,就是为了贯彻茅盾的“万事万物皆入于理”精神,更往上说是贯彻老子的观复思想。茅盾风格,是透视观复思想的一个绝佳工具。茅盾精神,可以理解为一种高贵的帝王风格——做自己心灵的帝王。
我一直在较着一股劲,我们难道就天生命贱,必须要受古人情感说教的控制?更何况那些情感说教理性不足,漏洞很大。
是的,我不但反对《了凡四训》,我还要更进一步,反对古代道德情感教育(特别是民间的基层的道德情感教育)的那种绝对化、想当然、不容置疑的方式。
破除中国传统民间道德情感无理性教育,才能走进观复的大门。这是学好开运学的重要一环。
有人就容不了我这个。想说你为什么轻易地否定很多古人,否定民间道德情感教育,你为什么只盯着古人作品的漏洞看呢?你为什么不看古人作品中好的方面,比如情感的这种正当性?
我的回答斩钉截铁就四个字:关乎贵贱!
理性一缺位,人的品级就贱了。离开了理性去煽情,不管思想导向如何高尚,仍然是作死和找抽。
我从小在农村长大,经常看到一些农村小妇女,我的婶婶大娘们,说着一些话,忽然扑腾一声就跪下了,对天发誓,痛哭流涕,自证清白,看的是路人为之动容啊!
她们自认为自己的容止是美丽高尚的,她们哭着用“我的心是好的”来折磨对方,她们哭泣、抓狂、失态的时候,还会有一种快感出现。什么快感?和道德感情融为一炉的快感啊!她们哭闹的时候很有道德感。
这类存在,都是中国几千年愚民教育催生出来的“好良民”,权贵们就希望她们这样。权贵们就希望把她们塑造成这样。
这样被道德情感控制和奴役的人,活不出太大的价值,因为她们首先把自己放低了。她们的思维方式违背了开运学,所以命运会走低。她们又哭又闹的,丢了自己的贵气。
根据《周易》的周遍思想,评价中国古代基层道德情感教育,不能孤立地评价它,要参照它的对立面是什么样子的。
上层也是这样做的吗?让理性和逻辑缺失或者偏弱,主要拿道德感情说事?肯定不是,越往上层越不是。公文讲求的是逻辑和条理性,煽情无用。我们有空可以看一些名臣们写给皇帝的折子,条理井然,逻辑严密,哪怕是带有感情,也一定是理胜于情。
这说明,臣子对于皇帝、下级对于上级最大的尊重,是让对方得到观理的条件和享受。
这样问题就来了。上层以观理为主要的交流方式,为什么下层不能复制、享用这种交流方式?
上层知道观理的贵重,自己要垄断。对小民采取的是道德情感绝对化、不许全面观理的教育方式。这就是愚民。
所以,针对《了凡四训》、《遇灶神记》这类文章,我就专门盯着它的逻辑漏洞去看。因为我的立场是贵,不是贱。
从上下层交流方式差异的角度来看,《了凡四训》作者挺惹人恨的。他对皇帝和上级是一副嘴脸,毕恭毕敬地写条理性文章,生怕逻辑不够严密;转脸面对下层人民,却用道德情感削弱逻辑甚至于完全不顾逻辑,这种做法,真是两面三刀,首鼠两端。
一个伟大的作者,应该具备平等心,不应当在写作的时候抱着歧视下层民众的心态。《了凡四训》的作者对上是一套,对下是另一套,很会欺负下层人民。
我之所以极端厌恶袁了凡,是因为他打着“改变命运”的旗号,干着削弱基层民众命运的营生。
更恶劣的是,其人投靠愚民政策,用《立命之学》向统治阶级交投名状,还要打着《易经》的旗号。一个真正的研易者,怎么能容得下《了凡四训》的胡乱编造呢!
中国古代基层道德教育的缺点就是情强理弱,横竖都在拿着道德情感说事,逻辑时常断裂或者缺位,更不许学习者纵横俾阖地发挥逻辑,全面观理,防止学习者得到太多的贵气和灵气。
《了凡四训》尤其是这个缺点的注脚。
在古代,基层道德教育的形态是由上层决定的。上层不希望基层掌握“全面观理”这个法宝,早就对基层道德教育布下了理性缺失的天罗地网。这个愚民的手段太可怕了。平民百姓,没有防范意识,被愚民手段不断地攻城略地,最终命运卑微。
几千年的愚民政策,不是白干的。文化传统和道德传统,具有很强的延续性。哪怕是到了今天,我们一出生,就生在基层道德情感教育的偏激、狭隘和缺陷之中。偏激、极端、埋汰理性的基层道德情感说教,像一把在空中飞舞的魔刀,时时刻刻准备削弱我们。
从佛法的角度来看,这是人类的业力。我们从小到大,会受到这种业力的侵蚀。人是怎么变俗的?就是这样变俗的。一个人的精神境界是怎么趴下的?就是这样被打趴下的。
以高度的理论自觉去反抗我们身边的愚民教育,我们才能由弱变强,掌控自己的命运。
我写的一些评论,就是要奋力攘除基层道德教育中的这些俗见,召回我们的贵重之气和天生灵气。
所以,就有了本文的题目——评论,启动开运学的灵魂!
让一切过滤于情,最终归于理。评论能准确地决定取舍,就是开运利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