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问力》拆书课学习心得
拆书课前想解决的问题:
1、提问的目的是什么?
2、如何利用提问开启一场高质量的交流,双方交流水平不高到底是因为不会提问还是因为交流者不够同频?
拆书体验:
1、从众多卡片中选择一张最符合自己心境的图片,并与现场的小伙伴结合拆书家给出的问题进行相互提问,以此相互认识;
2、看一个视频介绍什么是好问题:具体且本质;
3、介绍提问的技法(开放式提问和封闭式提问)和心法(三心二意:关怀心、好奇心和探究心,敬意和刻意);
4、用不忘初心的四个问题(目标是什么?如何得到?如何加深承诺?如何知道自己已经得到)进行小组讨论,从被问者、提问者、旁观者多个角度去感受提问的力量;
5、用积极提问三原则(用如何、我、动词)改变思维模式(从受害者心态/被动,变为主动/积极)
6、用欣赏式探寻(4D循环:发现优势、确认目标/梦想、设计道路(结合资源)、通过行动实现计划),挖掘对方身上的闪光点(相互给出看到对方身上的优点并交流),同时寻找自己身上的优点;
7、用O(看到、听到的客观内容)R(联想及感受)I(意义)D(行动)模型分享当日收获;
几个问题的自问自答:
1、提问的目的是什么?
结合小组讨论,那时觉得一个是为了解决问题还是为了引导别人去看待这个问题(类似于教练)。
后来回来我有想到新的一个角度:一个是自我探索(即更深入的去探究自己或事物发展的规律);另一个是关系,不管是以教练这种方式引导别人思考,还是带入对方的角色跟对方一起讨论某个问题,结果都会影响相互间的关系,不是更近了就是更远了。
2、如何利用提问开启一场高质量的交流,双方交流水平不高到底是因为不会提问还是因为交流者不够同频?
首先一个同频的交流者是一场高质量交流的前提,但是如果没有高质量的问题,很可能只是一场普通的闲聊。
现场体验1:看视频介绍什么是好问题
以前我觉得比较有深度的问题才是好问题,因为能激起思维的碰撞,但看了视频才发觉光本质还不够,因为很可能问题太大、太深不知从哪个切入口说起,这时还需要另一个点——具体,可以以一个小的现象/切入点作为入口,再深入讨论,这样可以就一个问题深入的讨论。
现场体验2:选择一张最符合自己心境的图片,结合拆书家给出的问题进行相互提问+结合图片每个人再补充三个问题
结合一张图片,提问的方式各种各样,有客观描述图中内容的,有表达图片感受的,有聚焦未来指引下一步行动的,有关注与朋友间关系的,有关注自我成长……所以一个好问题,可以把之后聊天的内容导向不同的方面,这个过程让我感受到了提问的力量,以及如何引导讨论朝我们关注的方面进行。
现场体验3:根据自己的理解用图标画出对三心二意的理解
有时候一个问题能帮助我们更好的梳理我们的认知。就想三心二意讲解的过程中,我认为我都理解了,但真正画的时候有的真的一时半会儿画不出来,因为我只是听别人说了他们的理解,并没有真正成为我的理解,这也是为什么RIA便签中,I便签是个非常好的桥梁,只有真正用自己的话表述了,才能成为自己的,才可能转化为自己的行动。
同时在听不同小伙伴介绍他们画的三心二意的图标及背后的原因时,对三心二意会有更深刻、本质、全面的认知,真觉得图像抽象法能帮助我们更深刻的理解事物,有机会的话之后要用起来。
其他的一些感触、思考及行动:
拆书课上提到了一个点,大致内容如下:“在别人不需要建议时,尽量少给别人建议。因为当你给建议的同时实际是在否定对方的能力。”
结合ORID模型,我联想到我常常给我女儿建议,但她不听,可能是因为她不喜欢这种被命令或者不被认可的感觉。我也认真反思之前给建议的方式是否有效或者有必要。所以决定的行动是:下次要给建议前,问下自己对方是否需要我的建议,如果不需要,则可以用提问的方式,让对方自己找解决方案。
后记
因为这两场拆书活动,又激起了我拆书的动力,准备继续拆书。正常我两个问题解答了,复盘及下一步行动都有了,这一段经历就该告一段落了,但我又想到了两个问题:
1、我为什么爱复盘——我复盘时会把一些知识点串起来看,期间会有很多问题,当我复盘写完了,这些问题也理顺了,所以这个过程能帮助我更好的理解活动的收获及对我的启发,让我对内容(包括一些未讲的内容)有更深的理解。同时在复盘的过程中,我会串联一些原有的认知,关联的越多,新知就才越容易融入我原有的认知体系中,提升我的认知。
2、我为什么准备继续拆书——之前拆书是因为我比较怯场,不敢讲,所以我想通过拆书,让我不再怯场。转眼三年多过去了,现在我不怯场了,分享的机会也比之前多了,但是我觉得需要些技法,帮助我把一些分享的内容更落地、更能转化成行动,从而真正改变我们的生活。也是因为梳理清楚了,即便要重头拆起,我还是乐意的,要不我觉得想到重头拆,很可能会放弃了。
苏格拉底说过,“我不教育人,我只教他们思考”,提问就是最重要的一个工具。最后想借由金刚经中的一段来说明提问的作用。大致内容如下:
须菩提:问“…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须菩提问:“用什么办法使此心能够住下来?有什么办法使这个心的烦恼妄想降服得下去?”)佛言:“…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佛说:“应该这样把心住下来,应该这样把心降服下去”)——南怀瑾的解读是:当你有求道的心,一念在求道的时候,就是这样,住了,就是这样,这个妄念已经下去了。
所以同理,当我们提出问题的同时,已经在解决问题的路上了。提问了,我们就开始觉察了,然后就在不经意间开启了新的路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