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海厦伤寒论笔记(二七0)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第240条辨
2023-08-17 本文已影响0人
火帝养生
《伤寒论》第240条辨:“ 病人烦热,汗出则解,又如疟状,日晡所发热者,属阳明也。脉实者宜下之;脉浮虚者,宜发汗。下之与大承气汤,发汗宜桂枝汤。”
【原文解释】病人心烦发热,汗出之后已经解除。可是病又发作,且像疟疾一样,每至午后定时发热,这是属于阳明里热。脉实有力的,治宜下法;脉象浮虚的,治宜汗法。攻下可与大承气汤,发汗可用桂枝汤。
病人出现烦热,这个烦热,不一定是情绪,是觉得身体里面很燥热,只要一流汗,人就会感觉很舒服。
只要是黄昏潮热,这已经是进入阳明了,这个时候,就可以用承气汤或者是白虎汤。如果脉是实的,可以用大承气汤来攻下。如果脉是虚浮的,虚浮代表病还在表,这时可以用桂枝汤来发汗。我们知道有汗用桂枝汤,无汗用麻黄汤。现在病人是有汗的,所以这个时候不能用麻黄汤来开表,只能用桂枝汤。桂枝汤是调和阴阳最好的方剂。
这个条辨说的就是,本来病人烦热,汗出后好了一点,又忽冷忽热,到了黄昏以后可以发热,承气汤和白虎汤都有潮热,必属阳明也;但热不寒,完全没有寒证,就是阳明证。
阳明热分经热和腑热,热在肠子里面就是承气汤,热在血脉神经上的就是白虎汤。如果脉实者,代表就是里实很盛了,宜下之。脉浮虚者,脉浮虚,代表还有表证,先发汗再去攻里。宜发汗,发汗还是可以用桂枝汤,下之与大承气汤。
所以给病人大承气汤的时候,一定要确定病人没有表证的时候,才可以去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