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公谭篆白话(序·一)
从今天开始翻译《都公谭篆》,仅作为练笔的资料吧,其间可能多有错漏,请方家不吝赐教,拱手致谢。
《都公谭纂》是明朝大臣都穆写的,都老爷子是明朝的书法家、篆刻家、金石学家,百度百科说《都公谭纂》是一本小说,暂时没有去考证是否虚构,待以后再说罢。
发现这本小说(暂时这么称呼吧),是源于马亲王伯庸的《显微镜下的大明》,马亲王在书的最后写了一个明朝正统年间很小的法制案件,就是出自于《都公谭纂》。我很感兴趣,就去网上找这本书翻了翻,觉得很不错,都是一些小故事,就想干脆翻译成白话文,一来练练自己的文笔,二来也积累点素材,为今后创作打一点点基础。
我中学的时候是很喜欢文学的,尤其喜欢古文,语文课成绩也很不错,不过过去这许多年,生疏不少,在翻译过程中可能……不是可能,是一定……有错误的地方,请简友多多指教。
下面先介绍一下作者都穆吧,我还是做了一点小小的功课,分享给各位。
都穆,生于公元1458年,也就是明天顺二年,是明英宗朱祁镇经过夺门之变后复辟的第二年。去世时间公元1525年,即明嘉靖四年,寿68岁,历经明英宗、宪宗、孝宗、武宗、睿宗、世宗六帝,比几个皇帝活得都长。都穆逝世的这一年,明朝历史上最牛的人物出生了,就是张居正。
百度百科说都穆年轻时和唐伯虎关系不错(都穆少与唐寅交好,7岁能诗文),不过这两人差了整整12岁,不知道这里说的少时是指几岁?
都穆虽然年轻时和唐伯虎是好朋友,但是成名很晚。他父亲都昂看儿子一年年一直不中举,着急了,去九仙祠算卦,想算算儿子的前程,没想到在九仙祠睡了一觉,梦见一个老头很委婉地对都昂说:“你来求问你儿子的前程,但是,你儿子的前程?在哪儿呢?”他父亲睡醒以后,越想这句话越绝望。
但是是金子总要发光的,都穆四十岁的时候(还没有功名,布衣),在礼部尚书吴宽吴匏庵府中教书。这个吴匏庵可不是普通人,是苏州在大明朝出的第二位状元郎,是皇帝明孝宗的老师,由此也可以佐证都穆德学问和人品是很不错的,不然也不可能到吴尚书府中教书。
都穆教书之余喜欢写文章,有一天可能写了一篇文章觉得很好,就挂在了客厅里,正好这一天巡抚何大人来拜访吴尚书,看到了这篇文章,何大人非常赞赏,一打听是布衣都穆所作。何巡抚是个爱才之人,马上就给都穆的族长写信,让族长以礼相待,并推荐都穆进入府学读书。
弘治十一年,都穆中了进士,到工部任主事(正六品),这一年都穆41岁。
看来都穆还是很厉害的,乡试、会试、殿试一次过。
都穆官场打拼十年,在正德三年,授礼部郎中(正五品),最高做到太仆寺少卿(正四品),负责马匹、牧场的管理。
都穆曾经奉旨考察过秦川的地貌、人文环境,并撰写了详细的考察报告,内容详实确切,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好了,作者的介绍就到这里吧,对于作者的生平我仅做了一点小小的功课,今后如果能有时间找到更多的史料,再细细补充。
现在开始翻译第一篇 成吉思汗和长春真人
(不知道都穆老爷子的《都公谭篆》第一篇为什么要写铁木真和丘处机的故事,难道老爷子也有向道之心?不管了,以后再研究吧)
第一篇非常短,全文只有121个字(就是现在两个短信的长度),为了读者阅读方便,先把主角和故事背景交代一下。
主角一,成吉思汗。这个就不介绍了吧,太出名了,连外国人都知道他的生平。
主角二,长春真人丘处机。这个可以再说一说。
也许有简友说,丘处机我们知道啊,金庸老爷子在《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里描写了很多,也非常熟悉了,就不用讲了吧。
其实金老爷子只是用了全真七子的名字和一些很简略的事迹,真实的全真七子可不是小说中那样的(话说都老爷子这个貌似也是小说吧……)
丘处机(1148年—1227年),字通密,道号长春子,山东人,道教全真教掌教、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养生学家和医药学家。
丘处机为人所众知的是远赴西域劝说成吉思汗停止杀戮、休养生息、爱惜子民,为老百姓谋福利,受到了南宋、金朝、蒙古国统治者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爱戴。
时光回到公元1219年,这一年五月,成吉思汗派了使者刘仲禄携带亲笔诏书历时七月到达山东,第三次邀请丘处机到蒙古和成吉思汗会面,丘处机很高兴地同意了,1220年刚过完年,73岁高龄的丘处机带了尹志平等十八名弟子从山东出发了,去赴成吉思汗的宴会。
成吉思汗贵为一代天骄,为何不远千里来邀请一位老道呢?
主要原因有两点:求长生和询治国之策。
人都想活得长生甚至永生,皇帝对此愿望尤为强烈,但其实当皇帝是一个高危高压的工种,中国历史上出现的559个皇帝,寿命超过80岁的仅有乾隆、萧衍、武则天、赵构、忽必烈等五位,不到百分之一,而超过60岁的也仅有二十分之一,皇帝寿命之短可见一斑。
而道教以清净无为、修身养性为宗旨,以追求得道成仙为目标,正好契合了皇帝追求长生的喜好,再加上丘处机之前曾被金国皇帝金世宗召见过,且帮助金国平叛稳定政局,在民间也享有很高的声誉,中间又有耶律楚材极力向成吉思汗推荐,便促成了成吉思汗向丘处机发出请帖。
成吉思汗军人出身,做事说话一向直来直去,一见丘处机就问:“远来有何长生之药以资朕乎?”,丘处机回答也很诚实:”有卫生之道,而无长生之药。”成吉思汗对丘处机的风度表示很钦佩,多次召集其到金帐中议事。
好了,主角及背景就介绍到这里吧,下面介绍一下都穆老爷子在《都公谭篆》中记录的这件小事。
元太祖成吉思汗十分尊敬长春真人丘处机,对他多方礼遇,但是因为没有真正见识过丘处机的本事,所以多次试探他,想知道他究竟有没有真本事。
有一天,成吉思汗又召见丘处机议事。出门之前,丘处机交代他的徒弟们:你们速做准备,到哪儿哪儿地方赶紧挖一个大坑,我有重要的用途。徒弟们虽然不明白师傅为什么这样安排,不过还是认真执行,丘处机刚一出门,徒弟们就忙活开了, 不一时,就把坑挖好了。
这边丘处机进到金帐见成吉思汗,成吉思汗赐了一杯酒给丘处机。注意,这杯酒是鸩酒,也就是毒酒。丘处机不动声色,接过来一饮而尽,脸上一点痛苦的表情都没有。丘处机找了一个理由急匆匆地跑了回去,马上就躺到徒弟们挖的大坑里,竟然没有死(可能是用内功逼出来了,也可能坑里有药液把毒药化解了?),捡了一条命回来,但是也留下了一个后遗症,就是头发全都掉完了,成了一个秃子(道士变和尚了)。
成吉思汗听回报丘处机竟然没有死,于是第二天又召他入见。临出门前,丘处机又有交代,让徒弟们替他准备一根丝绳。
一般去见皇帝,没有拿丝绳的,都是拿奏折向皇帝汇报工作。徒弟们很奇怪,见皇帝拿条丝绳干什么呢?
丘处机见到成吉思汗,成吉思汗赐了一顶玉冠给他。
这就有点蔫儿坏了,人家丘处机都成光头了,赏玉冠是几个意思呢?
可能有的简友会说了,玉冠不就是玉做的帽子嘛,没头发也不耽误戴啊,直接扣脑袋上不就完了?!
好家伙,玉做的帽子?!那得多沉呐!丘处机见到成吉思汗的时候都七十五了,这一扣不得把脖子扣折喽?人家还有五年阳寿呐!
玉冠,又称绾发玉冠,顾名思义,是为了绾住头发的一种玉饰,冠中间有孔,用配套的玉簪从中穿过,把头发固定好。
玉冠大致的样子可以看看《琅琊榜》,片中胡歌佩戴的就是玉冠。
![](https://img.haomeiwen.com/i13358462/3811e2882cdf2ad8.jpeg)
大家看过以后应该就很清楚了,成吉思汗这是蔫坏损啊!丘处机被你毒成了光头,还怎么戴玉冠?!
可君王有赐,你不能说:皇帝,我光头了,用不着这玩意儿了,您拿回去吧?那纯粹是找死呐!
可这东西是头上戴的,搁手里拿着也不是那回事儿,该怎么办呢?
成吉思汗正乐呵儿地准备看丘处机出丑,谁知丘处机若无其事地跪拜谢恩,起身从袖子里掏出一根丝绳,从玉冠中穿过系住,端端正正戴在了头上,大概还扭了扭身展示了一下给成吉思汗看:大汗,我戴这个还挺帅吧?
太神了!他怎么知道提前带一根丝绳呢?成吉思汗彻底服了(能自我解毒,还能未卜先知),从此对丘处机更加尊敬。
成吉思汗对丘处机彻底拜服,想把他永远留在身边,又想了一个主意,竟然要把自己的公主嫁给丘处机,让他给自己当驸马!
我猜丘处机当时肯定在心里这样骂成吉思汗:你神经病啊!我可是个出家人啊,我还比你大15岁啊!再说我可是宋朝人,来这里是劝你止战休兵,将来和我们宋朝友好睦邻,你竟然想让我当汉奸?!所以丘处机坚决拒绝,但是成吉思汗也是个牛脾气,坚决要嫁,丘处机一看快躲不过去了,想了一个狠招。
“遂自腐以告绝。”
我练葵花宝典去,自宫当太监,你再不能逼我当驸马了吧?!
成吉思汗一看丘处机态度这么坚决,只好罢休。
丘处机挥刀这一天是十月初九,全真教和京城百姓为了纪念这个日记,称之为“阉九节”,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各道场及民间会在每年的这一天举办盛大的集会(来纪念丘处机成为太监……?)
以上就是都老爷子《都公谭篆》的第一篇的全部内容。
元宋明清时确实有一个纪念丘处机的节日,叫做“燕九节”,是为了纪念丘处机的诞辰,时间是正月十九,而不是十月初九。现在仍是道教一个重要的节日,还被山东栖霞市列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写到这里,我似乎明白了一点,都老爷子为什么在《都公谭纂》的第一篇来写这个故事,很明显就是告诉读者:我这个可是瞎编的啊,是很荒诞的啊,不要对号入座啊,如有雷同、实属巧合啊,不要跨省追捕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