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与心理咨询师,为何只能二选一?
上篇提到,妈妈们不约而同地问了这样一个问题:我们来这里,算不算心理咨询?
我告诉她们,这不算心理咨询。对于孩子们来说,只是关于学业规划的咨询;对于妈妈们,或许算是一场心理疏导、心理宣教吧?朋友之间是不能做心理咨询的。
所以,我笑着问她们:你们是愿意继续与我做朋友,还是愿意我成为你们的心理咨询师?只能二选一。
如果你追过根据毕淑敏同名小说改编的热播剧《女心理师》,可能也看到过这样的情节:贺顿与汤莉莉初识,也曾这样问莉莉:你是愿意让我做你的心理咨询师,还是做你的朋友?汤莉莉毫不犹豫地回答:我选二,朋友!
那么,朋友之间为何不能进行心理咨询呢?
原来,心理咨询师是有严格的职业限制的。
01.职责限制:有所为,有所不为
心理咨询师承担的是有限责任,这主要由心理咨询师的职能定位和任务决定。
在我国,关于心理咨询师的职能定位,以2001年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颁布《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标准(试行版)》为依据:
心理咨询师是运用心理学以及相关知识,遵循心理学原则,通过心理咨询的技术与方法,帮助求助者解除心理问题的专业人员。
心理咨询的过程,就是心理师帮助求助者解除心理问题的过程。
从这一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作为心理咨询师,首先要直面的是求助者,而不是需要心理支持者的家人、亲人、同事、朋友、或其他什么人。
比如,假如你是一名心理咨询师,有家长找到你这里来,或者打来热线电话,说自己的孩子临近中考焦虑了,让你帮帮孩子解除焦虑。这时,家长只能是问询者。当你帮助其认清,孩子的焦虑,可能投射的是家长内心的焦虑,家长不焦虑了,孩子自然也就不焦虑。这时需要求助的,其实不是孩子,而是家长。
如果家长认可,觉得自己需要接受咨询师帮助,这时,他们就变成了求助者。他们此刻已明白,促使孩子转变,首先需要家长自身的转变。但他们又不清楚自己该做出哪些转变,所以求助心理咨询师。之后,才算正式进入咨询程序。心理咨询师可以引导和帮助求助者认清亲子关系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帮助他们转变观念,调整心态,适当降低对孩子的期望值,改善亲子关系,获得促使孩子改变的正能量。
当然,如果是孩子主动前来咨询,或者在家长或其他人的说服动员下,孩子前来咨询,那么孩子就是求助者。家长或其他人只能是协助者。
即便是孩子主动求助,家长也需要了解,在心理咨询过程中,改变孩子状况的责任,不全在咨询师,这还需要孩子自身有改变的愿望和积极的努力,很多时候,是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协同一致的。
其次,心理咨询师只是帮助求助者解决心理问题,而不是其他具体的什么问题。
比如有一位求助者在单位与同事发生口角,导致身心都出现了问题。在朋友的建议下,前来咨询。这时,心理咨询的任务并不是调处她和同事之间的关系问题,那是单位相关职能部门的职责。心理咨询师只能帮助她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比如她与同事之间发生口角后,产生了哪些心理问题?是愤怒?恐惧?还是焦虑?抑郁?是因为不良图式、不合理信念,还是因为自身的防御机制所致?等等。至于她与同事之间的关系,进行心理调适后,还是要靠她自身努力去化解。这也正是解铃还需系铃人的心理道理所在。
总之,心理咨询师是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有所为,是助人自助;有所不为,是不能越俎代庖,更不能包办代替。
02.时间限制——咨询时限、交往时限
心理咨询师必须遵守一定的时间限制。
一是每次咨询有时间限定:一般每次50分钟左右。当然,初次咨询,因为要全面了解情况、搜集治疗,时间可以适当延长。
二是两次咨询之间的间隔时间也有限定:一般一周时间。
这样的时间限定,有助于求助者的消化吸收,使求助者能够将所学用于实践,慢慢体悟。每次走,都带着任务或作业;每次来,都带着心灵成长的体悟。这样连续多次,就能获得心灵成长和健康发展的动能。
三是当咨询关系终止,求助者和心理咨询师的关系也就终止。关系中止后,二者不能再以任何关系往来。
除非又有新的心理问题产生。那是建立一段新的咨询关系了。
03.感情限制——你的心理咨询师不允许当你的“灵魂伴侣”
咨询师与求助者进行的是心灵的沟通,往往会使求助者如沐春风,感觉自己终于找到了所谓的“灵魂伴侣”。
但是,一旦你们建立了求助者与咨询师的关系,就不允许再有任何关系发生。咨询师与求助者彼此的沟通必须限制在工作范围内,感情因素必须严加控制。即便是应用共情、移情、投射等技术手段,也要控制分寸。尤其是异性之间。
还是以热播剧《女心理师》为例。贺顿所敬爱的老师姬铭骢,年轻时曾情不自禁地爱上患双向情感障碍的求助者。这最终成为射向他的一支箭,导致他结束了心理咨询职业生涯。
所以,如果你是求助者,万莫爱上你的心理咨询师。他们能够走进你的心灵世界不假,但不能成为你的“灵魂伴侣”。除非他一开始就不是你的心理咨询师。
一旦建立了咨询关系,你也不能把你的心理咨询师当朋友对待。对于请吃饭之类的,都在限制之内。还有,不能在心理咨询室之外进行任何心理咨询活动。
感情限制的另一方面,也指咨询师不能把自己的情绪带入咨询中。
04.咨询目标限制——目标谁做主?
心理咨询初始阶段,首先要与求助者商定咨询目标。
一方面,咨询目标只能锁定求助者的心理问题。如果伴有躯体疾病、还有纠结难解的问题,目标也只能锁定在心理问题上,或者锁定在引起躯体病痛的心理问题上,或者锁定在具体事件导致的心理问题上。
如果求助者有多方面的心理问题,那么,首先要与求助者商定一个总体目标,然后设立若干局部目标。同一时间段内,只能锁定一个心理问题作为一个局部咨询目标。
另一方面,目标既不能过分保守,也不能冒进。因为心理问题解决起来很复杂。走出咨询室,求助者要面临复杂的学习、生活、工作环境。到底每个阶段将心理问题解决到什么程度,也是有限制的。这些都要有科学预判。目标也要与求助者共同商定。
除了以上限制,心理咨询师还要有中立性态度。尤其是当心理咨询师与求助者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不一致时。
咨询师不能对求助者的个性特点以及观点进行评价,更不能批评。对任何类型的求助者,都要客观、中立、不评判、更不能批评、指责。
如果心理咨询师面对自己熟悉的人,如家人、朋友等,很难避免会把个人情绪带入其中。同时,也很难保证保密原则。
因此,心理咨询师的职业限定,决定了不能为家人、朋友做心理咨询。
当然,我们可以请心理咨询师朋友进行心理疏导、开导、宣教。就如同前面我所做的那样。
我自己也有好几位心理咨询师朋友。当我遇到心理问题难以自解时,也会向她们倾诉,听听他们的意见建议。
说到这里你可能会问:那如果家人、朋友的确需要心理咨询怎么办?可以请你的心理咨询师朋友初步判定一下,然后根据其情况,转介“对症”的心理咨询师。后者会严格遵循心理咨询的中立、保密原则,这点大可放心。
在我国,一些资深心理咨询师还承担着各方心理宣教的职能。这时,他们并不是发挥心理咨询的功用了,而是成为心理讲师。
那么,心理咨询师除了上述限制,还有哪些必备条件呢?后面我将继续推出系列文章,欢迎“拍砖”。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