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人生的种子
2019-05-19 本文已影响16人
浣心纱
上周人大董妍教授老师在讲《社会发展心理学》时提到“幼儿时期的心理社会性发展”特征,这时期的发展特征包括“心理社会性任务、”“情绪的发展”以及“幼儿期的自我发展”、“亲社会行为”等等。其中,“亲社会行为”深深吸引了我,它包括对他人有利的社会行为和倾向,如帮助、安慰和救助他人,与他人合作、分享、对他人谦让、使他人愉快等,也称为“向社会行为”或“利他行为”。幼儿时期只所以会发展出这样的行为,从生态学的角度来讲,是因为我们的祖先为了适应生存和发展而延续的基因,从社会学的角度来分析,是学习和强化的结果。
看来,我们人类为了能够获得幸福人生,在幼儿时期就开始发展自身的“利他行为”了。可是也有人会说,为什么我看到的有些小孩子特别自私,我想那一定是在他成长的过程中受到了“污染”,才逐渐失了人之本真。正如《三字经》中所说的“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 ,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
人类幼儿时期的发展为自己的一生在社会立足打下了坚实基础,如果我们从小到大想拥有和谐的人际关系,就必须要保持住幼儿期“利他人格”,即要时刻利他,懂得分享、安慰、帮助、谦让等等诸多美好品质。
如果我们的人格不幸在成长的过程中受到了污染,导致我们形成了为自己考虑多、为他人考虑少,抱怨多、报恩少的思想,只要你肯拿“利他”的思想在生活中实践一段时间,我相信你的幸福指数会在不知不觉中蹭蹭提升。
这个理论向我揭开了幸福人生的神秘面纱。它告诉我幸福的根源原来是“利他行为”,而我们成人往往都认为幸福是由物质、工作、地位、名誉、家庭、外貌、学历等因子构成的,殊不知幸福的种子是“利他行为”,如果我们在心底播下这颗种子,自然就可以收获幸福,就如《六祖坛经》所指出的“一切福田,不离方寸 。从心而觅,方得始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