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中国》读后感
《乡土中国》是费孝通先生于上世纪40年代创作的一本介绍中国基层——农村的一本书。距离现在已近80年,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有些问题已经不复存在。但以先生独到的见解去看当时的农村,还是颇具新鲜感的。
本书分为十四个部分,从社会学的角度,分多个方面来介绍乡土社会。其中,新颖的理论与概念也有很多。书中涵盖了乡土本色,文字下乡,差序格局,礼治秩序等内容,描写了当时农村的现状以及出现的问题。比如,在开篇先生首先为大多数人认为农村人存在的“土”和“愚”进行了反驳。“土”不应该是贬义词,中国的基层是乡土性的等。费孝通先生还解释中国社会结构是差序结构,就如一个石头丢入水中,掀起一层层涟漪,以己为中心,人脉由权利和财富的大小一圈圈排列出去,远处的波纹浅,关系也薄。但涟漪的范围大,到哪都想找点关系。所以说中国人是“私”的,缺少西方人的团结意识。先生见解独到,比喻生动,一针见血的指出了我国社会存在了多年的问题。书中还提到了很多当时中国乡村存在的问题,如男女有别,长老秩序,礼治秩序等。
书中令我感触最深的还是乡土本色这一板块。中国作为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是一个农业大国,所以中国人对农耕与土有着极度偏执的感情,我们不难发现,大部分人家里都会利用一小块地种植一些蔬菜,甚至远在美国的大学里,都被中国的留学生家长开辟出来,撒些种子,像伺候孩子一样伺候这那块土地。在书中也写到,以前的人们迁移的时候,无论在哪都会撒上一把种子,看看能不能耕种。而。“土”在这种文化里所占的地位显然也是很高的。比如说,土地神。它作为数量上占着最高地位上的神,管着乡间的一切闲事,或者在中国人出外地的时候,人们常常会带上一把家乡的泥土。
费孝通先生还谈到了“土气”这个词,乡下人离不开泥土,土地孕育了世世代代的人,是乡下人的命根,所以沾染土气是难免的,所以古时的“土气”并不是贬义词。而发展到近代,由于农村与城市发展差异,如乡下人见车慌了手脚,不知所措,成里人认为他“愚”,以及书中写到农村孩子比教授的孩子识字更晚,等等许多事例,让农村人挂上了“愚”这个形容词,渐渐的再与“土气”扯上关系,让“土气”演变为一个贬义词。但农村人也有着城里人不会的东西,就像耕田等许多几千年积累下来的东西,书中也写到农村孩子在抓昆虫这一方面就要比教授的孩子更强。因此我认为“土气”这个已经扭曲了他的含义,他不应该成为一个形容乡下人的贬义词。
同时,农村还存在孤立与隔阂,古时耕种不需要太大规模,往往是男耕女织,以家庭为单位,几个家庭凑在一起,就成为了村落。就是村落与村落之间的孤立与隔膜就造成了特色地方性。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
费孝通先生的这本书,写明了中国人很多根深蒂固的行为习惯的来处。尽管已经过去了半个多世纪,现代化进程如火如荼,但书中的许多论点依然在当今社会中若隐若现,费孝通先生勾勒出的那个中国仍未消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