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为个人小爱好颁布圣旨,跨明、清两朝沿用至今
过年贴春联是中国传统习俗之一。在除夕夜,家家户户用红纸写好对仗工整的吉祥话,贴在大门两侧,抒发对新一年美好的憧憬。
春联的起源为桃符,五代十国时期,后蜀主孟昶在桃木板上写下了“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从此有了第一幅春联。
但是当时春联并不普及,宋朝还是桃符形势居多,王安石的《元日》写到 “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经过唐宋两朝的文学积淀,在明朝,春联开始全面绽放。
明太祖朱元璋就是春联的铁杆粉丝,他不仅个人喜欢,还颁布了一条圣旨,命令除夕夜,无论达官贵人还是平民百姓,所有家大门必须贴春联,而且他还要微服私访,亲自走到大街上去检查,以此为乐趣。
可是春联不比桃符,写出来是需要一定知识水平的,老百姓认字多少不一样,有的能写,有的写不出来,朱元璋走到一户人家门口,看见没有贴春联,一打听,是个杀猪的屠户。并没有怪罪于他,叫左右拿笔来,他御赐一幅: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送给屠户让他贴上。不得不说,朱元璋出身不好没读过书,当了皇帝以后学习还是非常努力的。这幅对联对仗工整,形象生动,还打了个哑谜。皇上在大街上溜达一圈回来,看看屠户家还没贴上,问怎么回事?屠户说这是皇帝御赐,不能风吹雨淋,供在屋里了,每天焚香祷告。朱元璋大喜,赏赐了屠户一家。估计从此可以奉旨卖肉,走上巅峰了。
朱元璋还赐给开国元勋徐达一幅楹联,以示嘉奖:破虏平蛮,功贯古今第一人;出将入相,才兼文武世无双。此联大气磅礴,对徐达评价非常之高。
还有一联:始余起兵于濠上,先崇捧日之心;逮兹定鼎于江南,遂作擎天之柱。夸徐达跟皇上自起兵之日就忠心不二,打下江山,可以说是大明朝的擎天柱。
明朝初年,陶安博览群书,著作也很多,对明朝典章制度有重大贡献,朱元璋送对联夸他:国朝谋略无双士,翰苑文章第一家。
明朝在朱元璋的倡导之下,春联开始极大普及,不仅过年贴,平时也写,俗称对对联,对对子,出了很多名人名句。
嘉靖八年进士李开先,著有《中麓山人拙对》收录楹联一千幅,反响很好,又写了《中麓山人续对》再收录楹联五百幅。内容丰富,应用性很强,李开先还写下了大量的题联、春联、贺联、挽联、赠联等,形式多样,不乏山水自然、居家之乐、爱国励志等内容。
著名戏曲家、文学家汤显祖,对联写的悠然自在:天地间都是文章,妙处还需自得;身心外别无道理,静中最好寻思。
此外还有乔应甲的《半九亭集》,傅山的《霜红龛对联》等等对联专著。写出“滚滚长江东逝水”的大才子杨慎也十分喜爱对联。
到了清朝,虽然是满人入关,对联文化不仅没有减弱,反而开始进入高峰。
康乾盛世,加上八股文的对仗体制,对对联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康熙曾经出过一字联来考众皇子,上联:墨。当时只有六岁的乾隆对出来了下联:泉。
黑土对白水,上下结构,十分精妙。
大才子纪晓岚博览群书,才思敏捷,最爱跟人对对子。
据说纪晓岚年仅八岁读私塾的时候,老师石先生管理很严,纪晓岚养了一只鸟,课间把它放在围墙砖头缝里,私塾先生看见了,趁纪晓岚不在的时候,把鸟摔死了,还写了一联:细羽家禽砖后死。纪晓岚十分难过,在旁边恶狠狠写了一句:粗毛野兽石先生。私塾先生看到后气的不得了,就叫来纪晓岚说他对师不敬。纪晓岚说我是按老师写的对的啊,细羽对粗毛,家禽对野兽,砖对石,后对先,死对生,十分工整啊。
先生无言以对,非常惭愧。
还有一天,纪晓岚与几个小孩踢球,不小心球踢入正巧路过的太守官轿子里,小孩们都吓跑了,唯独纪晓岚上前去要球。太守看他有胆识,说要对上对联后再还球,纪晓岚同意了。
太守出上联:“童子六七人,惟汝狡!”
纪晓岚随口对道:“太守三千石,独公……”最后一字停在那不说,太守问怎么最后一个字不说啊?
纪晓岚说还球则“廉”,不还球则“贪”,太守笑了并且把球还了回来。
类似这种机智对纪晓岚非常多。
后来纪晓岚中进士做官,宫中一位太监跟纪晓岚开玩笑:小翰林,穿冬装,执夏扇,一部春秋读完否?嵌进来春夏秋冬四季,很不好对。
可纪晓岚有功底,完全不客气的回到:老总管,生南方,来北地,那个东西还在否?
乾隆五十年(1785年),在乾清官开千叟宴,赴宴者来自天南海北,有三千九百多人。
其中有个老头,号称有一百四十一岁,乾隆以此为题,与纪晓岚对句。
乾隆作上联:花甲重开,外加三七岁月。
六十岁为花甲,两个花甲共一百二十岁,三七岁月,即二十一岁,相加恰好一百四十一岁。
纪晓岚稍加思索,就对出了下联:古稀双庆,还多一度春秋。
七十岁为古稀,古稀双庆是一百四十岁,还多一度春秋,便是一百四十一岁。
真是妙对。关于纪晓岚的趣事我在知海星辰公众号里还讲过一些,有兴趣可以看看。
到了清朝中晚期,对联文化愈加繁荣。
林则徐楹联记录很多,著名的有: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林则徐的好友梁章钜,晚年从事诗文著作,在楹联创作、研究方面的贡献颇丰,乃楹联学开山之祖。
另外还有江南楹联的代表人物,文学大家俞樾,天文学家齐彦槐楹联也是壮阔伟丽,曾国藩、左宗棠等人都流传很多名联。
时至今日,对联文化依然在传播。每逢过年,家家户户肯定要贴春联,这并不是出于谁的命令,而是已经成为了我们的文化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