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记录-给自己治个“病”
此篇是作为在17班6队的围观者,参与的6队主题活动作业。
2017的上半年,是近几年来我成长最快的一个阶段。从年初接触到李笑来的专栏,进入通往财富自由之路,开始反思自己的思考过程,好久没见的清晰世界又回来了。二月,买了尤克里里来圆一个音痴想接触音乐的梦,磨出几个厚厚的茧子后,可以简短地耍个酷了。三月开始记录一些想法,尝试转化成一篇可以阅读的文章,未果。四月终于把李笑来专栏以前的内容补上了,订了经济学的专栏。五月开始,写出的勉强可以称为文章,月底申请了公众号,发布了第一篇关于经济学的思考。六月加入了007,开始每周一篇的写作练习。
回顾这六个月,做了以前想做没做的事,做了以前不想做、现在觉得乐在其中的事,做了以前不敢做、现在先做了再完善的事,面对未知恐惧在减少,真棒。
和战友们一样,我经历了认知升级,从只字不差地阅读开始,认可了成功只是一个里程碑,为持续的成长而努力,明白耐心是最大的武器。那种进步的感觉很美好,大家都体验过的。但与其重温这种美好,我更想和大家分享我的“病症”——没有有效的行动,未获得实质的进步。
把脉1——究竟是真正意义上成长了,还是只获得了成长的感觉而已?
在阅读专栏的时候,常常被一句话击中、看到一个概念然后恍然大悟,然后像喝了几罐红牛般地脑子亢奋。对习得方法论很痴迷,但很少践行。升级了操作系统,却不用,相当于做了一个高配的虚拟机,却一直关机。
我在2017年初订阅的专栏,在3月初的时候,便写了一篇成长记录,并取名叫“成长的快感停不下来”,满篇都是自己的“进步”,而这篇记录因为一直的拖延只是零散的记录,都没有完稿,当时的我实际成长了多少呢?在几个月后的现在,发现自己还有那么多的概念没有自己的理解,还有那么多方法论需要去实践,这能算是“成长到停不下来”的速度?这只是“成长的感觉”。
把脉2——好像是践行了,那收获了吗?
我有进步吗?答案是肯定的,起码从win98升级到了win2000了。但是按照目前的速度,想要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想要践行出自己的道路,想要获得财富自由,得向天再借五百年。
这不是我不信长期、复利的作用,也不是对起步的自己不够宽容,恰恰是因为相信长期,恰恰是因为对自己要求太宽松,使得理解的偏差带我又进了个大坑——碎片化学习。
知道了要对知识抱有广泛接纳的态度,要有多维竞争力之后,我开始看金融、经济学、逻辑学等非虚构类书,也买了两本英语原著。经常是这周翻了几页这本书,下周看几篇别的文章,东一榔头西一棒槌,并没有在一个点上持续的付出,所以也没什么收获。就像这篇记录,从3月初就落下第一笔,偶尔再动几行字,虽然不同时间的感悟不同,但始终零散成不了形。
诊断——起因是什么?
我对症状起因的判断是,概念不清晰以及执行力不够。因为概念不清晰,没有分清感觉和事实,没能真正理解学习的方法,不明白如何判断是否真正地成长;因为执行力不够,没有长期持续地练习,自然没有收获,也未能给概念以反馈来修正方法论。
开方子——怎么治?
我做了个概念词典和反省列表,琢磨了个目标+检验机制。
概念词典中,把从这个专栏知道的,脑子中想到的概念列出来,给出自己的解释和示例。用3w(what、why&how)给自己敲重点:知道是什么吗,知道该怎么做吗,做了吗?检验概念是否理解到位的方式是,回想自己和身边其他人的经历,反思如何做出这样那样的选择,依据是什么,结果如何,要注意些什么,以此过程来判断概念的准确,并更新示例。
反省列表是,每当发现自己进入误区的时候,把问题和现状记在反省列表中。每次更新的时候,都顺带把之前的问题回顾下。现在是长长的一页,记录会越来越多,但是时间越长,越发现很多问题的原因是一样的,那些问题可以合并简练再精华。
很多时候,事情没有进展下去,是因为没看到成效。是的,马上见到成效是不可能的,需要长期的投入。但是很久没有看到明显的收获,很伤积极性,这时候正向反馈恰如其分地出现,多美妙,就像沙漠中探险的人忽然发现了一处水源,有了这个水源的补给才能达到下一个、再下一个目标。能促进进取的表现型人格也是进取型人格的一种,不是吗?
在获得快速入门带来的小成就感后,阶段小目标就是下一个水源。在一段时间内,将大部分的注意力投入在这个小目标中,达成后获得补给,继续下一阶段。
这篇“负面”的成长记录对我而言是个自我反思,反思这半年我出了哪些坑,又进了哪些新坑。分享给你,希望你都成功避开。
经济学/读书/思考/旅行/偷懒
欢迎关注:西西里的乱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