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写100】49D:问答3丨早是不是决定因素
我们每天都要做决定,每天都要做事情,相应的每天都要问自己这样一个问题:
什么更重要?
“早”固然是重要因素,但它也并非最重要,至少当这个问题出现时,“早晚”就显得没那么重要了:
这件事是否正确?
“做正确的事情”远比“早点开始做”更重要的多。因为只要你做的事情是正确的,即便你的起点比别人低,效率没有别人高,也依然有机会获得不错的回报。
所以一定要记住,时常问自己这个问题。
思:时常问自己:什么更重要?这件事是否正确?
那么我问自己,每天把老师的文章打下来要花费很多时间,我还有必要去做么?这件事重要么?是否正确?
有必要,因为写过一遍后,我发现一些以前没有注意到的话被我注意到了。虽然现在没有变得非常好,但还是有所改变的。比如早起,比如锻炼,比如思考问题的方式,价值观的转变。
留言01
荷包蛋:听了太多“赶早不赶晚”的话语,渐渐觉得任何事情都得早,否则就会错失良机。现在才发现,早与晚都是相对的,衡量的标准在于自己,只要愿意改变,努力成长一切都不晚。
李笑来
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俗语,常常帮我们节省了不少思考的时间。
但关键的问题在于,这些俗语的应用场景不是一成不变的。很多时候,中国人喜欢根据不同场景,拿出不同的俗语去对应。所以就有了“俗话说……”和“俗话还说……”的版本。
这其实也提醒我们,很少有一个万能的公式可以运用到所有的场合中。多数情况,我们要思考如何应对具体场合。
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评价标准,其实也是取决于我们自己的。
比如所谓的早晚,其实并没有一个绝对标准。对于某些人来说,“一天后出发”可能都已经算是晚的了,而对于另一些人来说,“一年不行动”可能都未必晚。
所以当我们评判一个事物的时候,永远不要脱离自己的实际情况,以及具体的场景。
留言02
鲜马怒衣:所谓早晚,其实是无知的早晚,所谓遗憾,其实是能力缺陷的遗憾。人与人之间本质的区别在于持续地做好一件事的坚持。
答:
我们很多时候,会为了表面的损失而懊恼。但,真正重要的是:想清楚损失的原因。
拿这周的话题为例,当你感叹自己“没有早点知道”的时候,有没有问过自己另一个问题:
我为什么会错过?
是因为信息封闭,还是因为英语不好?是因为知识不够,还是判断失误?
思:我为什么会错过?
一是周围的环境——周围人的水平都不比我高多少。有一些人的认知水平高一点,说了很多正确的道理,但是他们并没有照他们说的那样去做,所以,我不相信他们说的话。这里就犯了老师说的——没有看见他人的好!我们单位的人都是秉持了“养老心态”,很少有积极向上的。
我的父母一直强调“节约”,所以,在我没能力赚钱的时候,我花钱很节省,以致于投资自己大脑的事儿都不舍得。
当然,还有,因为父母从来不读书(那不能怪他们,时代造成,不识字)所以工作后我就认为我不要学习了。
还有,曾经的自己太过墨守成规了,不知道知识要灵活运用,要懂得迁移。领悟力也不那么强。
所以总结3点主要原因:读得不多;父母没文化;周围没高人。
总之,你要找到根源,这样才有可能对症下药,保证下次能够抓住机会。
但是多数人的做法,基本上是唉声叹气之后又继续照常生活,没有任何的反思和调整。那这样的人,怎么能期待下次同样的事情发生的时候,自己能够成为那个“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呢?
所以每次的错过,如果说还有什么意义的话,那就是让我们能够更加清楚地认识自己,纠正过去的认知偏差,把握住下次的机遇。
思:既然认清了根源,那就有努力改正。
1、多读。读认知类、方法类、实用类的书籍
2、多和优秀的人链接
留言03
刘乐果Sarah:其实比特币2013年的时候接触过,没敢买。现在依然不敢买。不是时间问题,而是自己看不懂,没有那个知识。
李笑来
在自己一无所知的领域,拿着真金白银去冒险,这不是勇敢,而是鲁莽。
如果你仔细回顾过去的投资经历,有多少是没有经过独立思考从众的举动,又有多少是在自己深思熟虑之后选择的结果?
如果大家足够诚实,我猜大部分人的投资行为属于前者。
这是为什么我们会隔三差五,让他家补充一些基本的投资知识。比如概率统计,数据分析等等。这些都是我们人类,为了了解世界而发明出的有力工具。放在那里不用,就太过可惜了。
所以比起四处打探小道消息、获得内幕信息,不如踏踏实实地把基础知识学好,你就已经能够战胜绝大多数的人了。
思:踏实把基础知识学好。
那么现在要学习专栏——这是修正基础概念和价值观的。
学着读财报。
留言04
Jenny:有人曾经让我买过facebook的股票,我没有行动。但我不后悔。我没有那个能力hold住。我即使在那个时候买了,也会拿不住,早就卖了。
李笑来
这里还要提醒大家一点,“早”虽然不是关键因素,但是我们不能仗着这一点就永远不出发。
我们之前说过,对某些人来说“找借口”才是刚需,而且这周的文章,很容易成为他们的另一个借口:
反正“早”也不是决定因素,那我再拖延一点也没关系。
于是乎,这篇文章就变成了他们安慰自己的借口。“早出发”也许不一定是优势,但是“不出发”一定称不上是优势,甚至是劣势。
我们这个专栏一直在强调“践行”两个字。
因为任何事情,不论什么时候开始,只要你已经践行了,就会有回报。而这周的文章只是为了告诉大家,早出发的人未必能够获得“先发优势”,但如果你永远不出发,那所有的优势都将是别人的。
思:这个提醒太有必要了!
留言05
胡超炜:我们根本不用抱怨自己的起点低,没有先发优势。只要做的是对的,持续做,一定会有收获。就像我现在学英语,发现有太多的人基础比我好太多,起点比我高很多,但我并没有气馁抱怨,而是不断努力,近两年我的英语提高不少。
李笑来
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要不断问自己一个问题,那就是:
什么更重要?
涉及到做事情,这个问题同样不能缺席。比如“把事情做对”和“做正确的事情”哪一个更重要呢?虽然他们都比较重要,但是如果你仔细考量就会发现更重要的是:
做正确的事情。
只要你做的事情是正确的,哪怕开始比较晚,效率不算高,只要你能持续做下去,就一定能收获相应的回报。
学英语,锻炼身体,打磨元认知能力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正确的事情”。在这方面的投入,永远不算晚,也一定会在一段时间之后也所收获。
思:今天读《股市进阶之道》,作者首先和读者强调了其实投资很难---要不然怎么有七亏二平一赚---赚钱的,永远是少数人。
接触投资也1年多了,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真的见识了一些理财方面的事情。
比如说,曾经的我,真的是不允许自己有一丁点钱的无端丢失,要不都会心痛好久。可是,去年这一年,我竟然接受了自己的几万块钱可能血本无归。
不知道是因为那几万块钱只是个数字还是因为我对那个平台仍抱有信息。
我知道要做好投资很难,要有财务知识,公司运营,还要懂得人性,并且克服人性的弱点……
我读了作者的那段分析后,立马对自己丧失了信心。
但是,后来,想到了笑来老师说的“多维度”,可以从资金的时限、大小、背后的智慧几个方面去打造。智慧可以慢慢打造。我又有了一点信心。
先抄牛人的作业,再自己试着去读相关书籍。
因为老师说了,只要做正确的事情,哪怕起步晚,效率不高,只要持续做,就一定能有收获。无论如何,读理财书是正确的事情。其实,理财就是理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