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学优秀散文集中国作家

悟境赋

2025-10-14  本文已影响0人  雨林漠风

人生如寄,岁月如驰,其间悟道之境,殊非言语可尽。昔者庄生“物我两忘”,皆在浮沉中得窥真意。今人常言:“悟透则默,非不能群,实不愿伪。”斯言诚哉,盖世事如弈,初时逐利争名,周旋于声色场中;及乎心有所悟,方知浮华皆幻,遂敛锋芒,藏机巧,以沉默为衣,以淡然为食。

夫士人悟道则默,非乏酬酢之能,实厌逢场作戏耳。人生如逆旅,皆为行道之人,朝暮砥砺,莫非修行。余观此理久矣,今试以翰墨阐之。

曩者余亦效纵横术,习揖让之仪。当筵吐属,务求珠玉满前;对客挥毫,必使烟霞生纸。尝以寸心度九曲,片语解千结,自以为得处世三昧。及至中岁,夜雨孤檠,忽睹镜中鬓霜,乃恍然惊觉:昔日酬酢,多类优孟衣冠耳。此正所谓“悟透则默”之始也。

及历世变,经风霜,方知人间百味非口舌可辨。或遇挚友背信,或遭功名顿挫,或见骨肉分离,种种逆旅,皆为悟道之阶。昔年陶渊明为彭泽令,八十余日便挂冠而去,作《归去来兮辞》以明志,谓“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其非不能折腰事权贵,实不愿以心为形役,故归耕南亩,采菊东篱,虽沉默于朝堂,却高声于千古。此非无相处之能,乃不屑逢迎之态也。

又有苏东坡,一生宦海沉浮,屡遭贬谪,从繁华汴京至蛮荒儋耳,遍历人间冷暖。然其

《定风波》中吟“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可见其悟境之深。昔日与客泛舟赤壁,“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后又悟“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这般心境,岂是终日周旋于官场、强颜于酒肆者所能得?沉默之中,自有天地;无言之处,更见真章。

观夫古今悟道之人,皆非遁世避俗之辈,而是于红尘中炼心,于喧嚣中守静。如王维晚年隐居辋川,“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看似不问世事,实则早已参透“物我两忘”之理。其与裴迪往来唱和,非为炫耀才学,只为共赏山水之真;偶与渔樵闲话,非为攀附权贵,只为倾听人间本音。这般交往,无逢迎之语,无伪饰之情,虽沉默寡言,却远胜万千虚情假意。

世人常以沉默为怯懦,以寡言为愚钝,殊不知真正的悟者,是“大巧若拙,大辩若讷”。他们并非不懂人情世故,而是看透了“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本质,不愿将有限的光阴耗费在无意义的应酬之中。正如庄子所言:“夏虫不可语冰,井蛙不可语海。”与其与不相知者强作欢颜,不如与知己者围炉夜话;与其在名利场中虚与委蛇,不如在书卷中寻求真我。

人生如修行,悟道非一日之功。从喧嚣到沉默,非是心灰意冷,而是破茧成蝶;从逢迎到淡然,非是自命清高,而是返璞归真。当我们不再为外物所累,不再为他人所困,方能在沉默中听见内心的声音,在淡然中看见生命的本真。此乃人生至境,虽千万人吾往矣。-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