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应任性,不成为更好的自己
生命是为了更好的地成为自己,而不是成为更好的自己
Vol.11非我索思 Sunday Apr 08,2018
![](https://img.haomeiwen.com/i9583840/0467e263e7dffb8b.jpg)
你最讨厌什么样的人?
匪爷我最讨厌莫名其妙冲我发脾气的人,没有之一。
遇到这种人,我最想说:关我毛事,关你毛事。虽然我很不喜欢这句话。
01
我记得大学时,那天我睡得比较早。迷迷糊糊的我刚进入浅层睡眠,却被一阵剧烈的晃动惊醒了。
人被无意识惊吓总要惊叹一下,我哎呀了一声。发现舍友在整理被子,就是抖来抖去(不要问我为什么,我也不知道大晚上抖被子干嘛)。学宿舍那种铁架子床大家都懂的,你打个滚整排床都在晃。
本来是舍友我就没计较,好嘛,他到先发脾气和我吵了几句。气的我郁闷的无处发泄,比吃的晚饭里有苍蝇还要不舒服。我不反对发脾气,发脾气是每一个人权利。
在控制不住自己情绪的时候,会发脾气也蛮正常。但我讨厌无缘无故的发脾气,这种交友体验真是差到极点。
相对于无缘无故被发脾气,我更讨厌,在别人帮你的时候发脾气。
写到这我突然想到了一些不好的回忆。
02
大二那年寒假,我去父亲工作的地方玩。开学时需要订回学校的返程票,父亲这里没有网笔记本用不了。那时候的智能机还比较落后,用手机订票还很难实现。所以麻烦当时的女朋友订票。
春节过后返程票最难买,所以她定晚了一天。我当时发了很大的脾气,把她也气哭了吧,自己也蛮苦恼。
名其妙的发脾气,是对自己无能的愤怒。
后来我失去她,再也没遇到可以随意发脾气的女孩了。我一直努力做一个善良温和的人,希望自己再也不会控制不住自己的坏脾气。之后我无论遇到什么事情都会不断的劝自己,不要发脾气。即使遇到无理取闹的人。
结果就是我的好脾气和善良,变成别人可以肆意发脾气的理由。我真的很难理解,难道脾气好也有错?
学心理学的朋友说我是典型的讨好型人格。
人太好,边界意识太缺乏,所以别人才莫名其妙的对你发火。看似没脾气,其实攻击力对内转化,自己气自己。
03
那什么是讨好型人格呢?
讨好型人格在心理学上被称之为迎合型人格。迎合型人格障碍是一种含有强烈的自我牺牲成分在内从而导致人际关系中的种种冲突同时自己也深感痛苦的障碍。
在人际关系当中通常对同事、对朋友都很热心,表现得善解人意,也喜欢帮助别人,有点什么好处也总是让着别人,显得特别大公无私、替人着想。
但是这一切都是有前提的,那就是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或者感谢。如果没有,内心会非常痛苦,也会愤怒,只不过愤怒只让自己知道,不会表现一丝一毫的介意,总是用自己不好的方式对别人好。
但是人际关系未必就一定很好,因为和这样的人相处时间久了可能会感到不舒服。
04
蒋方舟在奇葩大会上,说自己是讨好型人格。
起因是有个朋友问她,有没有跟任何人产生真实的关系,就是可以和这个人争吵,把自己最不堪的一面暴露给TA的那种关系。
蒋方舟用这个标准来打量自己,很遗憾地发现自己没有。根本原因在于他不会去和别人产生任何的冲突。别人侵犯了自己的原则和底线的时候,明明自己已经很不愉快了,但是还是不会表达。
这一段视屏引起了很多网友的共鸣,表示中枪。真实地活着仿佛变成了一件奢侈的事情。
讨好型人格深层恐惧是没有人爱,渴望被人爱。希望通过为他人的无私付出,得到别人的认可和感谢。
正因为帮助人而得到满足,内心则希望得到更多的回报 。这便反映内心的占有欲,若然朋友非这样对你,便会很失望,觉得他们背叛了你。
这便是控制欲。
05
心理咨询师武志红在文章《讨好型人格:别愧疚,任性是最被低估的美德》
指出:我们在各种社交软件上发的内容,都会特别期待别人点赞,强烈期待获得别人的认同。因此真实得自己逐渐被覆盖,被人喜欢的需要被前所未有地放大了,空虚感也变得更强。这份空虚是因为灵魂没有得到滋养。
而讨好习惯的根源,是我们社会中普遍存在的浓烈的被抛弃感。
从小就失去母爱的我内在的确有浓烈的被抛弃感。新生婴儿依赖母亲找到自己的归属感,一但找不到则会产生被抛弃感。
《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里的松子做鬼脸获得了父亲的微笑。于是她做了无数的鬼脸去讨好别人,结果却吓到了其他人。最终她觉得自己人间失格。
06
没有被母爱点亮的孩子,不敢再求感觉上的链接或情感上的亲密,转成了求形式上的认可。
被抛弃创伤的人,会拼命抓住些什么,以此形成一种存在感,却适得其反。所以他们喜欢安静,而过度的安静和孤独又形成了强烈的空虚感。
我在生活中常与人为善,害怕被抛弃,形成了讨好型的习惯。于是这种压抑和矛盾,会转化成更恶劣的方式发泄出来,所以我曾有一段时间,脾气相当的古怪,易怒易暴躁。
直到我在恋爱当中认清自己的问题所在,却最终被爱人“抛弃”。这种抛弃感得以加深,以至于我拼命做一个善良的讨好型人。
其实我应该找到真实的自己。心理咨询师风虚说过 如果我们可以剥开任何一个“讨好者”的内在,都会发现其中有一个过度敏感和脆弱的小孩。
过度的敏感和脆弱,只会让自己陷入难以招架的空虚感和自我极其矛盾的深渊。
生命是为了更好的地成为自己,而不是成为更好的自己。
不一样的成长环境和经历造就了不同的人格,每一种生命会找到自己更舒服的方式生存。每一段关系和交流也会以最适合的方式延续。
真正能够欣赏到你的人,永远欣赏是你骄傲的样子,而不是你故作谦卑和讨喜的样子。
End
文 | 匪爷
图 | 花瓣
有态度不失温度,犀利不失理智
是非对错的界域之外,我在那里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