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倩女幽魂》和爱情三角理论
人生路,美梦似路长, 路里风霜,风霜扑面干;
红尘里,美梦有几多方向,找痴痴梦幻中心爱,路随人茫茫;
人生是,美梦与热望, 梦里依稀依稀有泪光;
何从何去,去觅我心中方向,风仿佛在梦中轻叹,路和人茫茫;
人间路,快乐少年郎,路里崎岖崎岖不见阳光;
泥尘里,快乐有几多方向, 一丝丝梦幻般风雨,路随人茫茫;
丝丝梦幻般风雨,路随人茫茫。
最近,《倩女幽魂》又火了一把。《倩女幽魂:人间情》是由林珍钊执导,改编自1987年张国荣、王祖贤版《倩女幽魂》,讲述书生宁采臣夜宿兰若寺,邂逅女鬼聂小倩的故事。该片于2020年5月1日在腾讯视频首播。
该片播出之后,迅速引起了一众怀旧党的疯狂对比。争论最大的是女主的外形、气质和表达形式。电影的宣传也是非常给力,五一那几天,抖音高频刷到聂小倩露大腿勾引捉妖师的片段。
据称,该片拍摄成本是四千万元。电影上线56小时,播放量破亿,早已回本。网络电影大卖,对于受疫情冲击的电影业的复苏,知识付费的流行都是好事情。
受儒家文化影响,中国人非常看重伦理道德。人品,尤其是善良,是大部分中国人择偶的第一标准。宁采臣单纯、无辜、善良、痴情、憨直,就像是滔滔浊世中的一块白玉。宁采臣的人设完全符合中国人的古典爱情观,所以就连女鬼都钦慕他。
但如果从现代或者说西方的爱情观念来看,中国人的古典爱情观只是多种爱情类型中的两种。
爱情理论模型中,最经典的莫过于斯滕伯格的爱情三角理论:爱情中包含亲密、激情或承诺三个基本元素,根据三种元素的高低,一共有7种爱情,具体如下表。
中国人的伦理道德观念很重,因此,首先,伦理道德会加强承诺;其次,彼此认同儒家伦理道德,同道会带来相互吸引,并进一步产生亲密;最后,伦理道德会抑制激情。因此,中国人的古典爱情观,在斯滕伯格的理论中,相当于是空爱和相伴之爱。两个人认识之前,仅凭媒妁之言,父母之命,订了婚,那是空爱;结婚之后再谈恋爱,大多数都是相伴之爱。
美国式的爱情观念认为,没有激情,没有性的爱情根本不能算是爱情。在斯滕伯格的模型中,这相当于是浪漫之爱。
时代在发展,美国式的爱情观通过电影和文化传播正在影响我们。这从2020版《倩女幽魂》和1987版《倩女幽魂》中女鬼的表现形式就可以看出。虽然王祖贤的聂小倩更有气质,但是要做到原著中所说的勾引男人吸取精气的女鬼设定,那么2020版聂小倩的形式更符合要求。
与爱情理论密切相关的一个研究是,对爱情的生理研究表明,调控性欲望的脑区与支配依恋感情和对爱人承诺的脑区截然不同。也就是说,人在生理上是完全可以做到性欲望和爱恋的切割的。即我们可能对一个并不爱恋的人产生性欲望,也可能对一个爱恋的人感觉不到激情。
从本人访谈的一些男性和女性来看,男性倾向于接受以上观点,女性倾向于否认以上观点。这背后可能是道德观念的差异,更可能是自我保护或自我标榜的战略考量。因为这些反应深受两性的社会地位不同的影响。
一个男人或一个女人对一个陌生的异性产生性欲望是符合生理的。这并不是说符合生理的就一定是合理的或者说合乎伦理道德的。但是符合生理的,一定不是道德上的原罪。道德上的恶应该是主观故意的,非意识控制的生理反应不应该成为道德上的罪恶。
最后,再谈谈电影原著。相比于电影,我更喜欢阅读《聊斋志异》。书中有各种曲折、离奇、生动的故事,花妖狐魅,皆是人事人情。而这些都是一个一边卖茶水,一边坚持写作的人创作的作品。古今帝王将相,如今安在哉,而蒲松龄的作品却流传千古,还在为我们带来快乐、感动和对社会、爱情以及人性的思考。不是宁采臣、聂小倩,也不是燕赤霞,而是坚持写作的蒲松龄才是那个最有魅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