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游到了纸上》
今天学习了一篇五年级的课文教案《鱼游到了纸上》。教案和设计和其他课例不同,但也明确清晰地定位在写作教学上。从文题切入,然后梳理文章的结果,最后探究文章的写法。
老师问的很清晰,学生也很会说,最后都能让老师抓住关键词书写自己的板书。
在这堂课中我学到了不是所有的学生发言老师都要回应,老师要做的就是让学生说,让不同的学生都说说自己的想法,最后总结一下学生的发言,老师和台下的学生做的都一样,就是倾听,老师注意力不能分散,要听还要记住学生的发言。
比如一开始老师问“谁来读读课题,让大家通过你读的语气,听出你的理解,并且说说这样读的理由。”学生说出了不同的语气,讲出来了不同的理由,比如“平静、惊喜、惊奇”想到的比我想的好多,老师没有每个都回答真好,而是最后说一下“真好,不同的理解,就有不同的朗读。”老师做的事就只是点评刚刚朗读的方法,读出不同的理由,换做是我我的评价可能就很干涩“你读出了自己的理解”“你很会读书”“你很有想法”这并不能对其他同学的品读有任何帮助,这只是针对发言的同学自身的评价,换做其他同学就会想“我不会读书,不会思考”,所以我的评价不能针对同学本身,应该面向全体同学,提炼阅读的方法。
还有后面,品读题目起的好的时候,何老师不是说“多么会起题目的作者啊”而是说什么样的题目是好题目“让人产生阅读兴趣的题目就是好题目”,课堂上语言精炼精准。
有需要学生聚焦的地方没有在前面卖弄关子,直接说“我们重点看看青年怎么让鱼游到了纸上。请大家关注第七自然段”把要求和问题清晰明了地抛给同学,学生直接把精力花在解决问题上而不是耗费精力在思考花哨背后的目的。
这是何老师课值得我学习的地方,思路清晰,总结精准。在最后分析写法的部分我也很受启发,前面只让学生说已知,没有引导学生直接要说老师要说的部分,后面要说的通过老师引导再说。比如文章三处学生不容易发现的写法“巧设悬念”“暗铺伏笔”“稳中求变”老师针对这三个写法问了三个问题,分别是“为什么在第六和第十三段两次出现结果呢”“为什么课文第1.2自然段花了那么多笔墨描写玉泉的鱼,观鱼的人?”“找青年外貌描写的句子。按照常理,你觉得应该怎么安排这两处,能分这么开吗?”这三次问题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作者写作的妙。
因此我的教学上不要按顺序教学,第一遍梳理文章主要内容,第二遍聚焦文章主要内容,分析关键词句,第三遍聚焦文章写法。分块进行,我要明确我要让学生学到什么,而不是自己要讲什么,问问题心中要有数,这是要训练什么思维,而不是学生怎么说都可以。
但课都是不完美的,我要的是在每上完一次课后反思,给自己评课,下一次改进和弥补,没有可以复制的课,我要自己多动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