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人深省的儿童暴力
和一位做午托的朋友聊天,听到不久前遇到一件事,对00后的孩子们又有了超乎想象的认识。
三个女生,都是一年级,七岁左右,姑且称为A、B、C吧。
A的父母都是老师,其性格很强势,说一不二;B是A的跟班,不算软弱但没有A厉害;而C的性格就内向懦弱多了,父母无业。
C姑娘沉默寡言,遇事极少表态,平时老师也不怎么关注她。
于是在这三个人之间发生了件不大不小的纠纷。
三个孩子的故事
A让C参与她和B的游戏,C不愿意,于是趁中午老师关门午休的时候,两个人把C围着揍了一顿。
女孩子自然不会拳打脚踢,用的是拧、掐、抓的“容嬷嬷刑法”。
晚上,C的父母给她洗澡时发现浑身淤青,脖子上是一道道浅红渗血的抓痕。这下C的父母还能罢休,于是找上门来理论。
午托部老师吓坏了,头回听说七岁女孩子能打人的,下手还这么狠,再仔细询问,C的父母无奈摊牌,居然已是第三次!
有这样息事宁人的父母,也难怪暗中被打三次也不声张。据说有回中午C又被打,哭的满脸淌泪,仍是默不作声、轻手轻脚的去洗手间洗了把脸,继续回到那个“地狱般”的午休室。
究竟是怎样的父母造就了这样的孩子?
A的父母是老师,能言善辩,对女儿的言行并无太大震动,并言说其在家里更厉害,手更重,还曾掌掴姥爷!并因对父亲有意见就将其衣服从窗户直接扔到了楼下!
A的父母并不觉得女儿行为有什么严重,还觉得是个不吃亏的主儿,挺放心的。其母去年才生了个小弟弟,因而对A也疏于管教。
A的强势很大的因素是先前是独生女,家人宠爱,后来基于对母亲过度关注弟弟,所以才常以暴力方式吸引父母注意,这里也有A内心从独生女荣升“大姐”的一种失衡的示威,而却被父母认为天性使然。
打姥爷,扔衣服其实是她情绪发泄的一种表现。
不满情绪如果没在家里得到发泄,自然会转移到外界的其他弱小者身上。于是,寡言怕事的C就成了A平衡内心,释放压力的出气筒。
C的父母是城乡结合部的村民,城市扩大化之后没了地,二人也没什么专长,就都宅在家里,吃政府的补偿款,村里也会给些福利,没有什么收入来源,在社会上难有认同感。
孩子内心强烈的自卑和隐忍与他们有很大关系。
C恰是在那样一种家庭环境中成长,两人遇到一起也是偶然中的必然,即使遇不到A这种煞星朋友,也会遇到A1,A2......
弱者总是成为被强者欺负的对象。以后踏入社会,这样胆小怕事的性格很容易让她成为受害者的“候补”,尤其是女孩子,后果更加不堪设想。
前些年网上曾流传过初中生群殴的,央视的【今日说法】栏目还专门报道分析了这些事件现象。那些十四五岁的少年,用肘,膝这些抗击部位用力顶受害人的头腹部,估计是看过相关的暴力血腥电影。
回忆自己童年,那时候没有电视电影,女孩子们是极少有攻击行为的,即便有也只是拧几下,且在仅仅在两个女孩暗地之间,基本互相拍两下就结束了,绝少有纠集他人共同对付一个人的情况。
至于长期暗中殴打,更是危言耸听。
关注你的孩子,防患于未然
现今孩子们的心智成熟得很早,甚至比起他们的父辈要早上五年八年也不为过,女孩就更加早熟。七八岁的女孩子常常像是十二三岁的样子。
过于早熟的孩子,却有一对“不成熟”的父母,或者说,孩子早熟的程度已超出了父母的估量,加上平时疏于管教,只想着给孩子吃好穿好,没有注意到心理上的变化,如果未能得到及时调整,任由暗自生长,随着孩子一天天成熟长大,很多事情等发现就为时已晚。
我有个学妹,肤白貌美,身材高挑,自然吸引不少男孩子交往,当时她只有十三四岁。其母觉得无所谓,只是同学交往,小孩子玩耍而已,没想到高二便受人唆使染上了毒品,被关进少管所。
短短几年,一个花季少女便走上难以逆转的穷途末路。
我在午托部遇到一个三年级的小男孩,他神秘地告诉我,他和另外两个男生都喜欢班上的一个女生,因为她“学习好,长得漂亮。”
我当然不认为这算什么“洪水猛兽”,只说明现在的孩子有很多提前的心理和行为。
“学习好,长得漂亮。”和我们成人世界里的“明明可以靠脸吃饭,偏偏要靠才华”不是如出一辙吗?
孩子也是人,成人世界中的一切感触他们也都有,只是有时他们不能很好的理解和疏导自己,他们还不太了解这个五彩缤纷又充满诱惑的世界。
我们把孩子带到这个世界,是希望让他们看到这个世界的美好,也发现、认识到自己的美好,而不是屈从于内心的惶恐,挣扎在难以自拔的自卑怯懦;或是把信心和价值凌驾于其它弱小之上,纠结于色厉内荏、人格分裂的痛苦。
那么且弯下腰来,仔细聆听他们的内心,是充满认同的跳跃还是因冷落而孤独的颤抖;放下你的手机和工作,看他们笑容是洋溢着安全和满足,还是被电玩和动画片牵制着的木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