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条》:不是论述题,是法条背诵题。
这里是影评类节目《纯属虚构》,今天聊聊电影《第二十条》。
我看影视剧时,总是不自觉留意其中的律师角色,这部电影让我如坐针毡。影片开场,一排大卡车呼啦堵在电影里的检察院门口,闯进去一个律师和五十个小混混,在那自报家门。这就离谱了,在角色设定上,律师不可能不知道自己正在触犯刑法第二百多少条的那个严重罪名,而且,这律师来检察院,居然不先在门卫室登记打电话联系然后等检察官派人下来接,就直接进门了,加重情节了属于是。
后面厕所那场戏,我也没看明白这律师找雷佳音是交流案情还是干什么来的,反正电影里出现厕所一般用来指代阴暗情节(比如一开始的校园霸凌戏就在厕所)。这场厕所戏虽然台词上拍的遮遮掩掩,但是成功透漏给观众一种“你懂的”的感觉,当然,刚正不阿的雷佳音直接对律师表示“我不懂”就走了。
从影视角度而言,这个律师配角,看不到对情节有任何推进作用,可以说这部电影完全可以不出现律师,电影里的被告人连个辩护律师都没有,不也没人发现异样吗?电影为何非要设置这么个不尴不尬的角色,还特意描写被张译像训儿子一样(剧里是侄子,起码辈分没乱)呼来喝去。我只想问片方:“你们是不是对戴眼镜的人士有很深的成见?”
电影主线,是雷佳音办理的正当防卫案件,支线是校园霸凌案和公交司机案,显然本片的严肃题材没能让编剧和导演有足够的底气与春节档的其他电影竞争票房,于是乎,宁可把片长拉长到140分钟,也要加入与主线剧情毫无关系的家庭喜剧环节,三人生拉硬拽的喜剧桥段严重冲淡了电影的主题,每次观众刚刚积攒了情绪,就被小品式的场景和对话消解了。说到小品,除了台词外,《第二十条》也几乎没有电影视听语言,不管内景外景,都是春晚小品一样呆板的镜头和稀碎的剪辑。
主线故事是既定的,为了这点醋包的这顿饺子,这暂且不说。支线故事则完全经不住推敲,司机故事线,为了推动剧情发展,让配角毫无预兆死于车祸,好家伙,你搁这拍韩剧呢。另外司机线与校园线的核心完全是重复的,没必要拍两遍。其实司机线完全可以延伸一下,比如这种见义勇为,还面临受害人的不愿作证、家人的不理解、社会上的谣言,等等这些法律之外的压力。但导演并不愿意去冒着冒犯观众的风险把话题引向大众这边,大众都是向往正义的,只能拍拍个别坏人向好人索要医药费。
说到第二十条,如果我给电影起名,一定选《正当防卫》这样的名字,正气凌然,朗朗上口,而且一目了然是犯罪类型片,这排座率和票房又得上升几十个点。《第二十条》这个片名,跟观众玩捉迷藏,图的是什么呢?后来知道编剧是资深法律从业者,那没事了,我只能说编剧高见。
近年来被高估的电影越来越多,很多电影只是赶上了热度。我是觉得,通过电影这么一个人为设定的的虚构的场景,来讨论刑法某一个条款,其实没多少现实意义。你看,这电影为了保险起见,给大反派上了多少debuff:恶势力团伙、高利贷职业放贷人、非法讨债、寻衅滋事、强奸、故意杀人(预备)……用汤师爷的话说就是:欺男霸女,死有余辜。这种人该不该被反杀,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根本不需要通过一部140分钟的电影来学习讨论。总之,这部电影除了体现了追求正义这一永远正确的大道理之外,并不包含更深刻的普法意义和价值。当然这个话题往深了也说实在太复杂,如果有人问我当下哪些情形符合第二十条,哪些又不符合,我恐怕也说不出个一二三来,更无能力对别人的人生做出判断,想来想去只好借一句警示语来总结:遇到火情,尽快撤离到安全处,拨打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