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画故事创作杂谈文艺调频

我有一个新的故事啊要对你讲-《电影剧本写作基础》+《故事》读后漫

2018-12-21  本文已影响98人  五六毛

人物设计


描写一个混蛋比描写一个好小伙更有戏剧效果,角色越是饱含冲突,越具有故事性。

故事的主题是人物和动作(ACTION)

没有人物就没有故事,人物饱满丰富、故事才能成功(科幻文学可能是个特例)。人物需要能够使观众成功地将自己的感情投射进去,产生“共情”才具有真正的打动力。

主角的素质:积极、具正面品质、人物成长(人物弧光)、表里不一的丰富性

人们更容易将自己的感情投射到正面的角色身上,故事主角应该具有以下几个基本品质,才容易让观众产生共情:

而主角的内心世界在不断地挣扎,他一定是在努力和其内心中的“恶魔”斗争:颓废、或者早年的某种心理阴影(好莱坞电影常见手法,比如《我,机器人》中威尔史密斯基于早年车祸而产生的对于机器人的不信任,故事发展往往是主角战胜自我的过程。 《我·机器人》中,威尔史密斯一直认为机器人只有冷血的计算但却缺乏人性

人物小传

在写故事前,先把人物小传写出来,具体到其性格、职业、社会关系,其成长经历,等等,人物小传越清晰,则人物越清晰,当你给他在故事中设置了障碍时,你就越清楚你的角色会如何选择。

做人物小传的时候,可以从三个层面来定位你的人物:

延展开来说,麦基还曾提到,人物的这三个层面还往往是戏剧冲突发生的范围,而且可以据此定位故事类型:一般的故事影片,主要冲突往往和主角的社会关系有关:比如作为律师和不公正的权威或者政府对抗、作为警察和犯罪集团对抗;而如果主要矛盾在“亲密关系”这个层面,自然会是一些爱情剧、家庭亲情戏。如果故事的主要矛盾是人物内心的对抗,那很可能是一部闷骚的文艺片。

构成人物的四个特征

同样在《冷山》中,所有的人物都有他的需求:妮可基德曼的需求是在乱世中活下去、等待爱人归来;而反角的需求则是趁乱霸占土地和妮可,这就是矛盾的来源。

两种故事构建方法:从事件出发,或者,从人物出发

悉德提出写剧本的两种方法:从事件出发或者从人物出发。从事件出发比较容易理解,从人物出发的构建方法很有趣,推荐大家阅读一下《写作基础》的原文:悉德举了一次实际教学中遇到的案例,他和学生们一起,从创造一个人物开始,逐渐定位,在几小时内构思出了一个故事。


基于调查研究的写作+卡片工作法

作为一个读感,我觉得写到这里似乎就应该收手了,因为:故事基本构架和人物,恰恰是我最关心、记忆也最为深刻的两点,至于故事的巨细设计,总觉得是一个更具备灵活性的事情。

不论是悉德还是麦基,都强调了一些工作方法,印象深刻的有两点:

强调基于调查的重要性

不论是人物背景还是故事背景,研究和积累的越深厚,越容易“生”出好的故事。

卡片工作法

把各种想法,包括故事线索、人物小传……都写在卡片上,然后像整理扑克牌一样,一遍遍的添加、整理,逐渐的理出头绪,形成故事。

结语

读感先到这里,谢谢各位。


下一篇我想探讨一下和我正在创作的人物有关的一个问题:民间传说中常见的人物,比如我们的孙悟空、燕子李三,欧美的牛仔、罗宾汉、佐罗,他们似乎有着某种共性,是什么呢?
也许,借用乔夫达洛的话:一个孤高的行者……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