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站台之《目送》
墨夜已习惯黑色的霰粒充斥在此时的每一个角落,这是他的天地了,排斥星星,蔑视月亮,自顾自地权柄世界。操纵着冷风吹向海的方向,势要同白昼全然不同。
我在左右通风的宿舍,披着毛毯,玩着我的行为观测小游戏。塞着耳机,听着歌,粤语歌,不能立刻通心的语言,我在模仿失聪的条件下观察着不停言语的他们,窃喜发现了表情、动作对抒发心情的真切精准,以前总是被言语抢占先机呢,会有错解的不真实。
视线又落回到身旁的一本书上——《目送》。
什么时候得到她的呢?在她日渐陈旧的封面上,看到了好久好久的过往。虽然曾十分爱惜,尽力保护,可一场始料未及的灾祸还是给她留下了终不可再恢复的伤痕,一些污泥痕迹破坏了原先干净时所折射的灵性,各页间也不再齐整,心痛的挫害,一段足以心绞的过往。
那段啊,可是毫无文学修养甚至毫无基本知识认知的父亲对我的最珍视最崇圣对文学悉心呵护的心灵无情地蔑视讽刺嘲弄。“一本书算什么,你考试的学好了吗,还有时间看这些没用的,脏就脏了,只知道买这些没用的东西,还浪费钱,能吃能喝吗”。他说这些话时脸色红彤,上身袒露,酒精刺激着他的言语、表情,他说完,我那一餐沉默,再无一句话。
那个地方,学习是用来考成绩用来赚钱的,至于文化其他,从不会被关注。
就算是从小耳濡目染让你奋发图强的真人事例,他们反复陈述的,也是将学习与金钱紧密联系。
我的意外收获我的不同让他们难受,我会长时间读一篇文章,他们不懂,但知道那绝对不是考试书,那是没用的闲书。可他们也很奇怪,为什么自己的儿子会对着一本书愁闷、喜悦、叹息甚至落泪……
每当他看完,他会沉默很久,有时还会在已经是深夜的时候,下意识的走出家门,在静寂黑暗的路上走好久好久。孩子这是怎么了,不喜欢吃不喜欢喝,就只是那样沉默着,猜不透,也不能懂。只是那双眼睛,有一种冷峻地忧郁……
是在一次幸运的意外中得到这本书的,由此代表了我的一个年龄段。
那是高二了,每天都有紧密的计划和大量需要做的试卷,一篇阅读理解,是龙应台的文章,那种深刻又刺痛心扉的文字,是痛与亲情的交响。终于做完题,但还是回顾将文章看了好几遍。
那是一段特殊时期,文性书籍供应的贫瘠致使我在高中阶段从没有接受过适合地思想规整,就快要在懵懂无知中迷失心灵的下一步了,同时伴随着的,还有超出以往所知的物质环境的改变,高中时,各方面不过孩童。
一次流动书店在校园中的图书展销,书优价廉,早就看到同学们拿回了很多畅销书籍。虽然囊中羞涩,但也去看看吧,引伴同行。
在那片书海中,一眼就被她所吸引。看了一下封面,多美啊,尚有书封,无法翻阅,可作者是龙应台,是刚才读过的那个人!
她的书嘛,从表页中看到一段介绍:七十三篇散文,写父亲的逝、母亲的老、儿子的离……一本生死笔记,深邃忧伤美丽。
我没有犹豫,直接买下了她。我的书总是它们来找我而非我苦苦寻它们,只因,我都不知道怎样去找,随缘之心,总归坦率。
就在断断续续中,我在进行一场心理心灵的陶冶与净化,还有最重要的引导。
我获得了对生活很贴合地指导,我的思考也趋向“目送”的轨迹。
在那个时候,在思想多元且难分对错的时候,三毛的思想已不能支撑更多人际接触的现状,虽然我封闭虽然我断绝信息,但那也是不现实的,毕竟我没有自傲的资本,在那个以成绩为主的环境中。
我不过就是其中最平凡最不起眼的一个。似乎什么时候都是,因为安静,寡言。
当我第一次看“目送”,当不可追不用追的背影在提醒你,当孩子在目送中渐行渐远,慢慢远离。我相信我知道我能体会清丽语言后的隐痛。这是第一篇文章,此书第一稿。证实了我的选择没错。
一步步深入一点点吸纳,龙应台的这本书足以改变我的懵懂时期。真正刺痛心灵的语言,我相信她能带给我合适且贴合自我内在的思想改变,即便当时还不知道她的年龄她的工作她的生活。
对生活和思考有妥帖规整意义的言谈,有所依凭的诸事认知,青葱的年岁,还好在一年后的跌跌撞撞中遇到了她。
之后,过得也算很充实,成绩依然不是很好,自然也不会很差。只是尽自己所能,勤奋总结思考改变,一点点认识自己思维的优势与缺陷,并依靠自己的思考审视着考试、学科的规律,看到了很多,甚至还窥探到体系与学习中共有规律的贯穿法。
我相信自己的全身心付出,每天都在思考,绝不浪费一点时间,吝惜每一分秒,因为要总结因为要进行下一步,永远没有做完,这里结束还有拓展补充,我充满希望,所遇诸事也都有了自己的认知与答案。
习惯了那种紧凑且安排饱满的状态,习惯了珍惜时间,习惯了枉顾提升能力之外的一切,有错吗,我和其他人可能不太一样呢,我没有太多牵挂,我最大的对手只是懈怠的自己,只是无情侵占我时间的一件件无用琐屑。
就这样,在一段很长的历程后,在最不该放纵的那几天,放纵的、失去自己般地走过了高考。我此刻极其厌恶美食、不关心只顾心理炫耀的衣着、淡看自顾自美的发型,都是来源于高考那几天我的放纵出自它们,没有那种没用的炫耀心理,我能更好地发挥,即使偏科的结果在刚刚开始时可能就已注定。
物质世界总是让人迷失,让人变得习惯夺取、吸引别人的目光,习惯在一种虚无中不带理性的生活,带着没用的思想,怀着自以为良好的心情,忘记最重要的现在,现在应该做什么。
不太再会以吸引别人的目光而违背本心做着感觉有些僵硬古板和陌生地行为、动作了,也很少会再有那种心理,偶尔有时也会立刻警示且思考规正。只因为,最痛最后悔的是在高考两天中我难抑青年炫耀心,在服饰上发型上,付出些太多没用的时间,是讽刺啊,高中三年自己最克制抵触的东西竟在自己准备了那么久,推想了那么多可能性才参加的高考中尽情肆虐,蔑视我的幼小无能的心理,撼动我在多少次独自警示夜路独行所保持的心静,我的一次次我的推演我的可能我的预知,我对一道道题的付出,都枉废了,一文不值,万劫深渊。
现在,在脱离高中较为无知封闭的状态下,总结规律,推演共性,为自己的失败寻找理由,可终究无法说服自己。因教育条件差而导致孩子无知封闭,不知道怎样学习,不知道怎样的方式最适合自己,没有方法指导,没有偏科警示,也没有负责任的提醒与交谈,即使努力也事倍功半吧,还归于笨,谁笨呢,只是没有找到合适的方法罢了。可总归还是借口,托辞不是失败者应该说的,它只属于成功者。
不过,还好吧。因为并没有迷失,因为还有些那个环境下多数孩子知道但没去做的勤奋上进心疼父母,也得到了不少暖心同学的帮助。他们在我一个人的孤单中,给予了真的是无私的鼓励与关心,也是与她们的交谈使我感到自己不是在孤独的生活。一种万人不与共同的无形抨击足以将一个正确的思想抹杀,让自己都怀疑自己是否做错。我当时有那种想法,也在饱尝孤寂,可她们的类似于主动交谈的行为让我感到久违的暖意,我太需要有人认可我了,虽然学业分数不理想,可我真的付出了我的所有。
现在想来,人与人的不同,源自性格想法不同而已,进而影响行为,没什么对错,人以群分罢了。虽然在那种环境下,那些以十分努力者为榜样发奋勤学的人属于小众,可必然存在。勤奋与懒惰存在着天壤之别,谁不敬佩喜欢摒弃物欲能克制自己的不愿辜负父母期望的辛劳者呢!在那个时候。
我的高中,伴着一本透彻心灵的书,让我找到思考的基点和认知的方向,虽然在高考前都没看完,可她带给我的思维里程,是任何东西都不能轻视和忽略的,她是我的世界人生观,是我当时能思考到的一切。
之后的生活,看过了一些面孔,接触了更多的想法,发现一切都变得不再有精确定义,谁对谁错再没有一个标准,一切和环境有关。环境一变,玩逸就变成了一种谁都不能否定的社交手段,此番认知,千般万事真的不下少数。
真的是没有任何标尺了,新的生活,丰富的物质条件,你得游刃你得适应,可身后的父母呢,什么可以支持你的消费!
你可以自己兼职嘛。可兼职浪费时间,你的学费不是用来将专业课和兴趣爱好锤炼到足以独当一面的程度吗,哪有时间兼职。可以兼顾嘛,一天一两个小时,这也是大学生减轻家里经济负担锻炼自己社会能力的途径,你还愿意自己是个小孩吗?
……
诸如此类的对话,权衡着充斥着大脑的每一角落,谁都可以强势地抉择哪方正确哪方错误,不过看心境,不过找心情。
万千想法自己择选,你的生活自己决定,因为,这是大学,更重要的,你已成人。你得自己去寻找适合自己的领域与方方面面,没多少人再能来决定你的生活了,自然也可能没有多少人能来认可。
个性的成型与各事各物的认知,此刻才是真正开始,而且还有一些更沉重的东西正悄悄显露头角,并改变你的青年观。
这时龙应台的观念再不能支持自己此时环境的思悟,人生有了另一阶段,那将是之后的另一篇文章或者是新的生活了。
我大学至现在的生活所得,虽还是过于贫瘠,但较自己也算充实,也正在一点点加增,在思考和所遇事端的每一刻……
窗外已带有苍冷的闪电,风雨夹错的狂暴,一会儿将到。一天的闷热总归有了一个结束,至于今天我的贪睡,的确是检讨的首要,自己也在改变呢,变得对自己更加宽容了。
又忧思了,当这片“寒色”远去了,我的心头孤舟又能以怎样的内在或外在方式停泊呢……
心灵站台之《目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