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散文散文与随笔散文、随笔

八坼(十六)

2018-11-13  本文已影响51人  十信草堂

                十一、乡贤留痕之二

      与吴江原八大镇同里、松陵、平望、黎里和芦墟等相比,八坼在历史文化积淀上就显得薄弱的多了。远的不说,就拿明清以来出的人才来讲,我翻看了许多的方志,得出的结论是:鲜有记载。

      在清人编纂的《震泽县志续稿》之《孝友》篇记载有一位明朝时期的八坼人,屠嘉宾,字心益。少孤,祖大化鞠之。及大化负危疾不起,宾密刲股和药,疾遂廖。母陈氏先以哭夫丧一明,宾复舐其目,久之复明。人(皆)谓(孝感)。万历中,按臣徐公加奖之。这则记载,从侧面说明了八坼地区浸潤传统儒家的孝文化可谓深入髓骨。

      柳亚子的高祖柳树芳(1787-1850),字湄生,晚自号古楂,自称“胜溪居士”,北厍大胜村人。北厍与八坼毗邻,故在他辑录的《分湖小识》里对八坼下塘的人物也有所涉及,除几位守节的八坼妇女外,《分湖小识》卷五录有读书人三名。

      其一名金书升,字俊选,八尺人,岁贡生,淹通经术,为文别开涂径。周日藻极称之。家酷贫,恪勤孝养,兄弟三人同无间言。

      其二名屠掞,字藻庭,号荻庄,八尺人,廪生。诗清稳秀逸,书法如之,老而愈工,著有《荻庄诗草》。

      其三名周京,字邑丰,号寄林,国学生,世居汤大灞。祖攀龙,字云尊,国学生,仗义好施,有古烈士风。至京,罹族人难,家已中落,移居吴江之城南。嗜饮工书,兼好吟咏,平生以文字友朋为性命。与同志结城南诗社,文燕之欢几无虚日,虽质衣典钗不顾也。书法宗苏玉局,尤善写兰,得陈元素笔意。著有《五芝堂遗稿》。

      让我一时无法下断语的是,此“汤大灞”是否就是八坼的“汤大坝”呢?看来得请教知情人方能解疑答惑了。

      最近,在翻看2014版《吴江市教育志》时,发现里面有两条八坼人的信息,一并抄录如下:

      梅伦,明正统十三年戊辰科(1448)彭时榜2甲7名,八坼、同里人,湖广右参议。

      丁云锦,清乾隆三十四年乙丑科(1769)陈初哲榜2甲38名,吉水港(八坼)人,武昌知府。

      这两位是在明清朝取得功名,而后赴异乡当官去的,不知道后来有没有告老回乡?

      另据《吴江市文化广播电视志文化卷》统计的清宣统元年(1909)-民国12年(1923)吴江籍南社社员情况表,社员号103,吴相融(?~1949)字豹军,系八坼人也。南社是一个曾经在中国近现代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的资产阶级革命文化团体,1909成立于苏州,发起人为柳亚子、高旭和陈去病等。南社受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同盟会的影响,取“操南音,不忘本也”之意,支持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提倡民族气节,反对满清王朝的腐朽统治,为辛亥革命做了非常重要的舆论准备。南社自1909年11月13日成立,到1923年解体﹐以后又有新南社和南社湘集﹑闽集等组织。前后延续30余年。八坼人吴相融参与南社组织不知道作了多少诗文,留下了多少故事?

      以上是我目前闲暇时翻看到的屈指可数的文献记载,历史上有好多八坼人离开了出生地,或上苏州或去上海或至海外,经两三代后渐渐将八坼遗忘了,因此遗珠肯定不少,限于本人孤陋寡闻,只能待来日发现了再慢慢收录了。

(待续)

(欢迎有知悉八坼故事的有缘人提供写作信息)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