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选读——子在川上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李泽厚在《论语今读》中提到这句话时说道这是全书中最有哲学意味的句子。的确如此。作为以探讨人伦关系为重点的《论语》,全篇之中很少能出现像这样单纯的去思考时间这种哲理性命题的文字。
子在川上可以想象当时孔子站在一条川流不息的河流边上,面对着滚滚向前的江水,他的确是提出了对于生命本质以及时间上的感慨。就像西方哲学中的三大命题,我觉得对于这位东方智者而言同样是经常需要思考的问题,因为这是有智慧的人类必然也必定终将要面对的基本问题。
但显然孔子并没有试图去寻找或探索什么,他只是非常坦诚地描述时间的流逝,以及他在面对时间流逝时所流露出的这种无常之感。我更倾向于把它理解为一种触景生情,而非希腊哲人的那种思辨性探讨。
子在川上绣像画这句话显然极富有诗意,让我不禁联想起唐代诗人张若虚所作的《春江花月夜》中的句子“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年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又比如“大江流日夜“,”不尽长江滚滚来“等句。这些句子所表达的核心意蕴其实都是相通的,都是对于时间的某种感叹,以及认识到人的生命在时光流逝中的渺小和短暂。
同样是描写时间,后世有很多感叹光阴的佳句,但我觉得皆比不上这句。文言的魅力在这句话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言短而意无穷,即便子在句中只言及“川”,但是“逝者”二字又足以令人联想到与川一同消逝的世间万物,“逝者”二字,何其广大,何其深沉?时间的一维性、事物的不可逆性恰恰体现在其“不舍昼夜”。万物因而被时间的洪流裹挟其中。
川流与时间希腊哲学家很早就认识了世间万物的这种不恒定性,他们认为万物是处在不断运动和变化之中的,且都受到自身寿命也即时间的制约与影响。看似坚固而恒定的事物,倘若放在宏大的时间长流中,那它的变化也是非常剧烈的,而所谓“不舍昼夜”指的就是这种每天所积累的微小变化。后世的读者在解读这句话时,又可以引申出不同的含义,比如它也可以被理解作督促学子辛勤的去求学探索,珍惜时间。但这样解读未免显得就过于狭隘。
我更希望把这句话理解成为孔子作为“人”这样一个完完全全的个体在面对自然宇宙时发自于内心的关于时间本质和生命本身的追问。在这一点上,这位东方的智者仁人与远在千万里之外的西方哲人产生了某种超越时空上的精神连接。
东西方哲人在时间命题上产生了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