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黄瓜叫黄瓜,为什么你有这么多为什么。
妈妈们聚会,跟我说:等到你儿子大了,你就知道他们没完没了地问“为什么”,“可是为什么”,“那为什么”,直到把你给问崩溃~
我说都问啥为什么呀,李妈妈说:“黄瓜为什么叫黄瓜呀?它不是绿色的嘛?”
瞬间觉得孩子都好有才啊,是啊,黄瓜不是绿色的嘛。
揉吧揉吧网上的各色回答:
- 黄瓜原本叫胡瓜。后赵的建立者石勒是羯族人,称帝之后,对国家的人管羯族人叫胡人,很恼火。因为长着大胡子的外族叫胡人,比如匈奴啊鲜卑啊女真啊这些外族。“胡”在古时带有藐视的意思,不文明没开化的化外之民。有一次用膳,地方官为了讨好皇帝,就说这是黄瓜~之后便在朝廷中传开来。(当然孩子会接着问,那为什么叫胡瓜呢?)貌似是张骞出塞的时候带回来的,外族人的瓜嘛,就叫胡瓜...... (那为什么bla bla bla ......)
- 其实老了就是黄色的。只是后人发现生吃又脆又好,就在它青少年的时候摘下来。“老黄瓜刷绿漆”,装嫩呗~
- 有黄瓜的品种是黄的/花儿是黄的......
孩子没完没了地问为什么,确实让大人很头疼。下面给大家看一位老师的详细梳理,和一位化学教授怎样面对三岁女儿的为什么~
知乎上一位老师的梳理,可能会帮到正在这个时期的爸爸妈妈们。
“孩子开始问为什么?表明孩子开始关注除自我之外的事物,是孩子成长的一种表现。
在幼儿刚刚出生至3岁~5岁之间,孩子开始摆脱对单纯生存需要,开始注意到外界环境,这是孩子迈向世界的第一步,务必要非常重视。
孩子提问是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同时也是一种有益的探索,这个世界对于孩子就是一片未探索的地图,他开始想要了解出生地之外样貌,也想要了解除父母自己之外的生物。这种探索本能会出现在每一个适龄孩子的身上,但每个孩子的成长并不相同,其原因是父母如何对待孩子的提问,亦即“为什么”(也包括“是什么”)
做老师做了很久,我经常观察孩子在提问的时候,父母的回答,不得不说正确的处置方法会带来善于思考,勤于思考,主动思考;而处理不当回让孩子羞于提问,归于内向,甚至有自闭倾向。”
一、孩子的提问要不要回答?
答案是肯定的。孩子的提问得到反馈,不管回答的方法和质量如何,对孩子而言都是一种激励,孩子在下一次提出问题时会减少顾忌,更积极和主动。而不回答则要视情况而定,但粗暴的打断和批评无论如何都是不可取的。
二、如何回答孩子的问题?
大家都认为应该回答孩子的问题,这很好,但是似乎有对孩子的回答要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倾向。这种操作看似是对孩子的支持和鼓励,实则不利于孩子的全面成长。
举个的例子:大家知道上课中孩子最常问的是什么问题吗?很简单“老师这道题怎么做?”基本是上课中最常遇见的提问了,但你会发现很少有老师直接回答的,如果真的学生问你什么,你就答什么,对孩子的帮助极少,原因呢:缺少孩子的主动思考,缺少孩子自己探索的过程。所以老师要做的事情是引导,我们主张启发式教学正缘于此。
那么回到生活中,初为人父母缺少老师的丰富经验,就会出现为了鼓励孩子而全部问题都回答的状况,正确的做法是什么呢?发动孩子的主观能动性,利用孩子的好奇心,增长孩子自主思考和探索的能力。一个简单的公式:
孩子能自己想出来的>>孩子自己看书得到的>>孩子与小朋友探讨出来>>父母直接回答的
所以孩子问你为什么的时候?父母的最好回答应该是“孩子真棒,这个问题都想到了!那么你能不能先说说你的看法呢?”先对孩子的提问作出肯定和鼓励,然后询问孩子的看法。这里要了解,我们询问不一定要得到孩子的答案,只是需要孩子有个自省的过程。
接下来可引导孩子查阅相关书籍(1、孩子需要阅读的能力2、书籍的选择很重要、通俗易懂),或者引导孩子与其它小伙伴讨论(这个不可控性较高,但对孩子能力的提升是综合性的),最后父母给出较明确的回答。
三、什么样的问题值得回答?
1、生活常识:为什么要等红绿灯?为什么饭前要洗手?……不仅是问题,还需要帮助孩子养成好习惯。
2、情感类问题:为什么妈妈要哭了?……对孩子的人生观建设非常重要
3、科学知识类问题:为什么月亮会变化?……这类问题可建立孩子最初的科学态度,对待这样的问题家长也一定要有科学的态度,不能简单敷衍
4、个人的问题:为什么我不高呢?为什么我没有好看的衣服呢?……对孩子的价值建设非常重要,务必给孩子积极向上的回答,充满希望的回答。
其实总的来说,会影响到孩子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问题都是必须要认真思考在回答的。
另外,如果孩子拿学校里的问题来问家长,建议直接将包袱丢给老师,让专业的人士解决专业的问题。
四、如何对待“穷追猛打”?
前面说了,不是所有问题都有价值的,那么如何应对孩子的无理问题。这里就需要家长的智慧了,转移话题,反客为主,围魏救赵,请熟读36计,孙子兵法,总有一款适合您!
比如,什么豆腐?就是早上吃的豆腐呀,**你喜欢吃什么菜呀?——转移话题
什么豆腐?一种可以吃的豆制品,不仅好吃,还很好玩呀,叔叔带你用用头撞豆腐好不好?——继续转移
什么豆腐?这个就是豆腐啦,**,仔细观察一下,你看它是什么颜色的呀?摸摸看,有什么感觉?来写一篇《观豆腐有感》吧?——反客为主
等等等等~
总的来说,在不伤害孩子的前提下,有合适的方法转移孩子的注意就好了。
但总有一种孩子,喜欢打破砂锅问到底,怎么办呢?请在自己知识体系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给孩子讲清楚,另外问上一句“刚才的意思明白了吗?”“你去给妈妈/爸爸解释一下好不好”保证孩子真的认真听了,并能有一些自己的理解,这已经是传道授业的范畴了。
来见识这位化学教授怎样面对三岁女儿的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