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冥想28天 | 觉知,接纳,不拖延
一两个月前,我在 Sam Harris 的播客「Making Sense」中得知他刚推出自己的付费冥想引导课程「Waking Up」app。一是出于想把以前断断续续不怎么成功的冥想练习重新捡回来,二是想要支持喜欢的创作者,于是我订阅了「Waking Up」一年会员。接着我就自然而然开启了每日冥想之旅,这次竟毫不费力地一天也没落下,到今天已经连续冥想 28 天。我想在此记录一下,自规律冥想以来我身上发生的许多惊喜变化。
waking up关于冥想
尽管冥想的最朴素定义非常简单,几乎人人都听过——“清空大脑,把注意力放在呼吸上”,但很多人依然像以前的我一样无法培养起这个习惯,也自然无法体验到其中巨大妙处。这次跟着引导音频进行冥想练习,我才发现这件 simple-but-not-easy 的事中其实存在不同练习深度和方法技巧,并不是仅仅“要把注意力放在呼吸上”这么单薄。
比如,从未冥想过的人适合从“觉察自己的呼吸”开始,已有一些经验的人则可以尝试进入“开放自己的头脑空间,观察所有想法流动”的更高阶冥想。
冥想带给我的几重惊喜:
🌕 暂时停下来,什么也不做、什么也不想是一件不仅完全 OK 且高产的事
现在很多人患有“空闲焦虑症”——一旦手上没什么可以做的事,就会陷入轻微焦虑不适,难以面对真的什么也不做的安静时间,立刻要找到点什么事来分散这种焦虑才可以。以前的我也是如此。手机就成了大多数现代人承担这种焦虑的主要载体。在车站等车不想无聊地站着?不如掏出手机来刷一刷微博吧。几个朋友在餐厅坐下点完菜不知道该聊什么?各自掏出手机来刷一刷新闻吧。夜里躁动着不去睡觉?掏出手机看看搞笑视频来拖延入睡时间吧。
在 iPhone 推出屏幕时间功能之前,很多人对自己每天在手机上花费多久并无直观认识。我的屏幕时间报告显示,自从开启这个功能以来,我平均每天都要花两个多小时在手机上。我曾愧疚地认为这个数字太高——我给自己定的目标是一小时以下——直到我惊讶地发现大家晒出的屏幕时间报告中,每天五六个钟头的人竟很多。每天 6 小时,一周就是 42 小时,除非一个人用手机工作赚钱,否则用手机的时间可都超过一份全职工作的时间了呀。
难以直面什么也不做的时间与什么也不想的自我,应该是大家花如此多的时间在手机上的主要原因之一吧。
对我来说,冥想治愈了我的“空闲焦虑症”。
就这么什么也不做、什么也不想,不去焦虑明天要发生的事,不去后悔已经发生过的事,不去忙着计划未来的事,真正地与自我独处十分钟,感受自己一呼一吸的韵律,旁观自己当下的感觉、想法。冥想教我学会欣赏人生中的 nothingness,并与之共处。有时只这么十分钟,就可以完全改变我的心境,让我不再想拿手机等物品来转移当下的焦虑不安,把注意力从容转移回到重要的事上。
人是一种比起无聊宁愿承受疼痛的生物。但“无聊”这种感觉只是来源于无法集中注意力罢了。如果你把全部注意力都放在呼吸上,你会发现即使是呼吸这样一件简单的事,也存在许多你不曾觉察过的细节:吸入与呼出空气的温度、湿度的不同,空气在鼻腔中经过的感觉,肩膀与胸膛随着一呼一吸而轻轻一起一伏……当你学会观察自己的感觉(“无聊”也是一种可供观察的感觉)与想法时,你就不会再为独处却什么也不做这件事而感到无聊了。
其实,这样什么也不做的十分钟比忙着寻找外界刺激来分散自己注意力的半小时,要高产得多。
Meditate and enjoy the nothingness in life.
.
🌕 对自己想法、感觉更有觉知
冥想带给我的一个更“实用”的惊喜是大大降低了我从想法到行动之间的摩擦力。换句话说,我不那么容易拖延了。
拖延去做一件事,即为抵触那件事。抵触的程度或轻微或严重,抵触的原因因人因事而异。但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是否对自己的想法、感觉有所觉知。当你能够清晰地看到自己到底出于什么原因在抵触一件事时,那种阻力往往就已消解了一大半。因为拖延一件事的原因很可能来自某种不理智的直觉、预设或情绪,当你开始理智内观它时,就会发现自己其实有能力从源头轻而易举地解决它们。
如果不去解决这些问题呢?那你就会痛苦地拖延一件事直到拖不下去的那一刻,忙于用一切手段来分散自己的焦虑感,并且永远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拖延,也不知道如何减少拖延。
这种对自己想法、感觉的觉知能力,恰是可以通过冥想来获取的能力。
也许你有时也会观察到这么一种现象。大多数人在生活中看起来都正在与某种“怪物”苦大仇深地对抗着,或是与懒惰搏斗,或是与贪欲斗争,或是与工作对抗。但也有一小部分人,他们似乎做什么都很顺其自然,他们不费力地工作、睡觉、吃饭、锻炼,在这样顺其自然的状态中完成自己的计划,达到自己的目标。
并不说第二类人在生活中不会遇到任何困难;而是在心境上,第二类人的生活方式与第一类人完全不在同一个 paradigm (模式、范式) 上。
如果你懂编程,你可能就更容易理解 paradigm shift 这个概念:编程中有不同范式,比如面向对象编程和函数式编程。有些问题天然适合以面向对象编程的逻辑来解决,若硬要以函数式编程的思路来暴力破解的话,会变得非常麻烦、困难且不自然。对生活的心境也是如此,如果你觉得自己一直在咬牙对抗着什么,或许是因为你选错了 paradigm,或者你根本从未想到过还有另一种不必对抗的生活方式。想想那首朴素的诗歌《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吧,如果你时常认为生活欺骗、辜负了你,有没有这样一种可能性,是你对生活本身的预设(assumption)出了问题呢?
拿冲浪来打比方,优秀冲浪手必然懂得如何 ride the wave,而非 fight with the wave。
冥想就是这样一个教人如何 ride the wave 的思维工具。
.
🌕 对自己宽容,对他人宽容,对世界宽容
自从开始对自己每时每刻的想法更有觉知之后,我在生活中变得更平和了。平和来自宽容,对自己、对他人、对世界的宽容。
三月初某一天晚上,下班回家的地铁上,我在忘记带月票的情况下遇到查票员。我跟查票员解释,我在年初就买了今年的交通年票(在柏林买年票会一次性得到12张月票),只是我三月初忘记把钱包里的二月月票换成新的而已。但查票员一副听过太多的样子没理我的解释,还是给我开了罚单。我当时在地铁站里又窘又委屈,差点要当场气哭。回家后我还一直闷闷不乐,但某个时刻我一下子记起从冥想练习中学到的“觉知”,然后我突然就从当下的怒气委屈中跳脱出来,我想到了那位查票员;我想到,这份工作一定不怎么让人愉快吧,总是要面对或窘迫或生气的乘客,总是要把坏消息(罚单)带给各种各样的陌生人,工资肯定也高不到哪去。如果要我与他在地铁上互换角色,我是不肯的。
就在那一瞬间,我原谅了这个不现代不合理的查票系统,原谅了那位只是在履行工作职责的查票员,原谅了因无心之过而损失 60 欧的自己。
berlin当我能够不评判地接纳自己的所有想法情绪时,我发现自己好像一滴汇入大海的水,我的心与头脑都变得无比宽广,我变得可以接纳越来越多不同经历与观点,可以理解越来越多不同的人与事;从一种死死守着自己既有思维模式不放的稀缺心态,慢慢进化到愿意与别人与世界分享善意和接纳的丰盛心态。
所以,我在这里郑重地把冥想推荐给你,希望你也能从中找到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