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浅工作”是一种无可解脱的循环
2022-11-01 本文已影响0人
都市牛
卡片/共读会
和深度工作对应的是“浮浅工作”,书中提出的观点是:“极度浮浅的状态下度过足够的时间,将永久性降低自己深度工作的能力。”
可以通过书中前言的介绍,获得对于培养“深度工作”能力必有性的概念。
书中观点
- 浮浅工作(Shallow Work):对认知要求不高的事务性任务,往往在受到干扰的情况下开展。此类工作通常不会为世界创造太多新价值,且容易复制。
- 本不知道如何写商业计划,于是决定先搜索并阅读5篇不同的现有计划,然后通过对比和比较,理清需要哪些内容。
- 有些人没有做好准备。”他说,“他们不能做到专注。他们不能迅速学习。”与本一同参加这个短训班项目的学生中只有一半按时毕业。
- 杰森·本的故事突出了一点关键的经验:深度工作并非某种矫揉造作的怀旧情绪,也不是作家和20世纪早期哲学家独有的,而是在当今社会也很有价值的一种技能。
- 深度工作假设(The Deep Work Hypothesis):深度工作的能力日益稀少,而几乎同时,其在社会经济中的价值也日益提升。因此,能够培养这项技能,并将其内化为工作生活之核心的人,将会取得成功。
核心概念理解
- 在效率优先的社会中,粘贴、复制是最直接的方式,但这样的事情也只能被更高效率的机制所打倒。每个遵循最快就是最好的人,将陷入了一个低价值的内卷循环中,直到被自动化、AI所击溃。
- 如果当前种下的是查找、模仿的”种子“,结出来的也别人的”果子“。
- 深度工作是一种让自己与众不同的能力,是一种能创造价值的能力。
个人体会
《深度工作》这本书我之前已经读过一次,但一直是把“浮浅工作”记成了“浅薄工作”,以至于一段时间内我都觉得自己很“浅薄”。
这次认真阅读后,发现自己的错误,也百度了两个词的区别:
- 浮浅:缺乏知识或经验。“浮浅”侧 重于空虚的、不切实际的,常用于人的作风、思想、认识等。
- 浅薄:学识不足,修养不够。“浅薄”侧重于不充足、不深刻,主要用于学识、 修养。
可见,“浮浅”还是指做事方式方面的意义更多一点。
既然理解了浮浅是指做事方式,那么也不难理解《深度工作》就是引导我们开始优化我们做事方式的一本书,而对标的也就是具体到我们日常做事的方法和步骤了。
个人反思一下:
- 接到具体的任务,投入思考的时间并不多,为了追求效率第一反应是找类似的经验参照执行。
- 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因为没有真正属于自己的思路,往往容易迷失或被外部事物吸引干扰。
- 工作都是在时间很紧迫的情况下才勉强完成,工作的质量就可想而知。
- 完成工作后,实际能力并没有真正的提升,导致后续进阶的工作到来后再次进入一个以”借鉴“为开始的循环之中。
具体应用
- 降低对于外部现成品的依赖。
- 透过先构思再执行的次序,让自己的产品多一点思考的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