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读《春江花月夜》
文字家园
此前,我未曾敢去触碰诗词。
提起敢不敢的缘由,一来是由于自己在学识上算得上是个粗鄙的盲人,再来,是出于对诗词的一份敬畏。
我只依稀记得可以在天马行空的年纪读诗赏词,是在读高中那会儿。
那时候不懂诗词有所谓的韵律,平仄和谱儿,只知道读到意境饱瘪的地方就能与诗人产生所谓的共鸣。
当然,古诗词在小学就接触到了,比如《静夜思》、《悯农》等,那时候背诵得也是滚瓜烂熟,现在想来那时候也只是敷衍差事罢了。
当然,论识诗词的谱儿,我到现在也不懂,更别说提笔写上一两句。
提起《春江花月夜》,我第一次读是在高二的语文课本里,根据注释与背景,我大概了解了这首诗在写什么。
而实际上,应试教育不注重理解诗人诗意多少,会背会写会翻译,就了不起了。高中忙碌的各种考试也实在没有更多的时间去深度解剖一两篇古诗词,去体味其中的奥妙。
而我在时隔那时已久的今天,有心重拾那时未完的诗意赏析,和对此诗带给我的一些感悟以此作些笔录。
《春江花月夜》这首诗整体给我的感觉是,它写的东西很多,很宽广,很细腻。
多字体现在整个夜景里的东西都囊括无遗,宽广到人的细微思绪和人生哲理都在其中,而细腻则表现在作者的字里行间,通篇没有一个愁字怨字,却巧妙的利用景来寄托情感。满满的微妙情绪都是通过写景进而抒出坦然自若的彻悟之情。
我那时候只读懂他写的景,和浅显的读懂他的惜时伤今,可现在,随着时间流逝,我的心境也多少有些变化,我确也读懂了作者许许多多的言有尽而意无穷。
作者诗题为《春江花月夜》,而整篇也是围绕着这五个字展开的,随着时间的推移,江潮涨退,月亮的升落,作者的笔触却依旧平缓不疾不徐,没有太大的起伏波澜,却牵制着读者的心,随之跳动。
全诗以春、江、花、月、夜的背景来写,而又以月为主体。“月”是诗中情景兼融之物,它跳动着诗人的脉搏,在全诗中犹如一条纽带,连接上下,诗人的感情随着月的生落而起伏曲折。
在月的照耀下,江水、沙滩、天空、原野、枫树、花林、飞霜、白沙等,就写出了不眠的思夫之妇以及在外漂泊的游子,从中升华了自己的离愁别绪。
全诗开篇以描写春、江、花、月、夜这五种事物的整体画角,勾勒出了一幅良辰美景图。整首诗篇在月的照耀下,仿佛笼罩在一片空灵而迷茫的月色里。
诗中,作者由景生情,再转移到游子、妇人的留别情绪之中,由此一一展开式的抒发。
特别是“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更是发出了疑问,而后自然衔接着“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的人生哲理性的答案。
人的生命是短暂的,而人类却是代代相传而有“无穷已”的。虽然人的生命短暂,但我们在有限的生命里却是充满无限可能的。“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更写出了人生无常但总有久远的永恒。
纵观全诗,我看到了一种强大的心境,那是对自然之美的讴歌,对人类各种感情的赞美,更是对生命的高度颂扬。
月本身就是哀怨、阴晴圆缺的代名词,而花却是永远美好的象征,江水有流动,而夜有寂静,这样的对比就平衡了整首诗的感情基调,也把作者思乡之情在朦朦胧胧的月夜凸显得更加强烈,仿佛在极力述说着不可言状的感情。
在诗中,我也读到了那一种迷蒙的遗憾。诗中有景,景中有情,而情中又有理,是一首集写景抒情谈理三合一的诗歌。
我想起自己在生活里也时常会被周围环境有所触动,产生一些对人性的思考,然而大多数都是自我的一种内心感受,很少跃然纸上。每每站在群山之巅,我总有那种被包容,被接纳的感受。
网图侵删人生在世,总归要体会各种各样的经历,在各个年龄段里做着相应的事,承担着相应的责任,在“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里轮回往复。
但愿在人间的日子我们都能少些遗憾,多些珍惜吧。
再次读完全诗,也感叹《春江花月夜》也不愧是孤篇压全唐,这是何其高的评价。
诗歌附页:
春江花月夜
[ 唐 ] 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裴回,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