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研究院红楼梦

【176】《红楼梦》第五十一回内容分析①薛小妹新编怀古诗

2022-05-10  本文已影响0人  梅美生活1

薛小妹新编怀古诗
胡庸医乱用虎狼药

宝琴果然不俗,以曾旅游过的各省古迹为题,作了十首怀古绝句。暗喻俗物十件。下来,大家一起进入她的怀古绝句去了解她曾经的行踪,并去猜测十件俗物到底是什么。

怀古诗即感怀古人古事之作。这十首诗虽是用作谜语,但小说作者抑或另有寓意。究竟是什么寓意呢?希望在阅读中能感受到。

(1) 赤壁怀古

赤壁沉埋水不流,徒留名姓载空舟。
喧阗一炬悲风冷,无限英魂在内游。


分析:

赤壁之战发生的地方。即今湖北省蒲圻县西北(原属嘉鱼县)长江南岸,同今洪湖县的乌林隔江相对。

208年(东汉建安十三年),曹操率数十万大军南下,企图统一南方。孙权、刘备分别派周瑜、诸葛亮统兵四万,联合抗曹,在赤壁一带以火攻大败曹军。

谜底为:浮云

胜败如何,一切皆为浮云,人生只是一场徒有其名的经历。

(2) 交趾怀古

铜铸金镛振纪纲,声传海外播戎羌。
马援自是功劳大,铁笛无烦说子房。


分析:

交趾为中国西汉(武帝元鼎元年置)至唐朝的古郡的名称。辖境相当今越南北部红河流域。之后交趾从中国独立。北宋皇帝亦封统治越南北部的丁朝、李朝皇帝为“交趾郡王”。

东汉光武帝建武十六年,即西元40年2月,素来臣服于中国的交趾郡发生叛乱。征侧自立为王。东汉光武帝决定平反叛乱。

建武十八年,西元42年4月,光武帝拜50多岁的马援为“伏波将军”,令他统领汉军八千,合交趾兵共两万军队,两千艘车船,采水陆并进方式,于西元43年正月南攻交趾大胜。

马援军战胜之后,率军往交趾南方前进,追逃乱党并所到之处协助百姓疏浚渠道、治理城廓,把农耕技术教授给当地百姓,促进岭南农业经济的发展,声望达顶。

西元44年9月马援凯旋回归前,在当地立4处铜柱表功,以为汉界之极,铜柱上刻:“铜柱折,交趾灭”。马援返回东汉之后,光武帝为表彰他的战绩,封他为新息侯。

马援为东汉人,字文渊,光武帝刘秀的大将,封伏波将军、新息侯,曾带兵西击羌族,南征交趾,北逐匈奴,晚年在进兵武陵五溪时染疫身亡。

子房是指西汉人张良的字,他曾辅刘邦建立汉朝。传说当汉军围项羽于垓下时张良命军士用笛吹奏楚歌,瓦解楚军军心。这句紧连上句,意思说,以吹笛之事论功劳,马援本已很大,毋须再提张良了。

谜底为:虚名

在分分合合的地域统治中,在改朝换代的你放唱罢,我方登场里,铜柱上留下了雕刻的英雄名,但长河落日依旧岁岁年年,不理绝唱。此篇暗示宝琴是走出国门的人,也证明了他父亲把家族生意延伸到了国外。她因有了这段旅历,得知盖世英雄的荣光。

(3) 钟山怀古

名利何曾伴汝身,无端被诏出凡尘。
牵连大抵难休绝,莫怨他人嘲笑频。


分析:

钟山,即紫金山,又称北山,在今南京市中山门外。南齐孔稚在《北山移文》中说:有个“周子”,为了欺世盗名,曾来钟山隐居。但等帝诏书一到,他便“形驰魄散,志变神动”,趋炎附势,出山作了海盐令,因而受到山灵的嘲笑。

这首诗中的“汝”,即指周子。依《文选》吕向注,“周子”指南齐人周颙,但据《南齐书》、《南史》中《周颙传》所载,周颙终生作官,并无隐居之事,也不曾作过海盐令。他在钟山所立隐舍,仅供休沐假日之用。

谜底为:迷糊蛋

也可以用“二缶锺惑”来表示,比喻对缶和钟两种盛器的容量大小分不清楚。比喻是非不明。

(4)淮阴怀古

壮士须防恶犬欺,三齐位定盖棺时。
寄言世俗休轻鄙,一饭之恩死也知。


分析:

淮阴,古县名,秦代所置,即今江苏省清江市。西汉名将韩信出生于此。后人称韩信为兵家四圣之一、汉初三杰之一、国士无双。

韩信早先在平民时期,贫穷又无好品行。常去别人那里蹭吃蹭喝,令人厌恶。青年时受辱于淮阴恶少,从其胯下爬过。淮阴城北淮水之上,有一漂母出于怜悯他,供他饭食。后来韩信作了楚王,以千金相报。不过,韩信受封齐王后依然没躲过被杀的命运。

谜底为:乞丐

宝琴其实是借韩信人品,表达她对贾府盛情款待的感恩之心,同时表达着她未来不会辜负善待之人。同时对贾府未来的命运不无暗示,预兆其中人物将沦为乞丐的可能。

(5)广陵怀古

蝉噪鸦栖转眼过,隋堤风景近如何。
只缘占得风流号,惹得纷纷口舌多。


分析:

广陵,古郡名,隋初先设扬州,后改作江都郡,治所在今江苏省扬州市。

隋炀帝杨广于大业元年强征河南、淮北各郡民工百馀万开通渠,从洛阳直达江都。渠宽四十步,渠旁筑“御道”,两岸种垂柳,世称路堤。又沿渠大造离宫,率后妃、百官等南游江都,穷极侈靡。

谜底为:用“鼎铛玉石”这个词汇,表示视鼎如铛,视玉如石。这也是宝琴透过自己之眼暗示贾府的奢侈。

(6) 桃叶渡怀古

衰草闲花映浅池,桃枝桃叶总分离。
六朝梁栋多如许,小照空悬壁上题。


桃叶渡,故址在今江苏省南京市,秦淮河与青溪合流处。

《古今乐录)载:晋代王献之曾与其妾桃叶在此作别,作《桃叶歌》相赠,故后人称此渡为桃叶渡。

六朝的大臣们大多像王献之一样同亲人作别。(六朝:指三国吴、东晋、宋、齐、梁、陈,皆先后在今之南京建都。)现留下的,也只有那时的景物小照空空地挂在墙壁上。

看宝琴“衰草闲花映浅池,桃枝桃叶总分离。”便可发现,宝琴活得非常通透。“衰草闲花”与桃枝叶片的分离隐喻着她对贾府的衰败情况一目了然。

谜底为:灰飞烟灭

荣华富贵只为一时,最终都躲不开亲人离散的命运。

(7) 青冢怀古

黑水茫茫咽不流,冰弦拨尽曲中愁。
汉家制度诚堪叹,樗栎应惭万古羞。


青冢,即王昭君墓,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南大黑河岸上。昭君名始,西汉元帝宫人,元帝为同南匈奴和亲,嫁昭君与呼韩邪单于。

汉元帝—刘奭(前48年1月29日~前33年7月8日)多才艺,善史书,通音律,少好儒术,为人却很柔懦。在位期间,因宠信宦官,导致皇权式微,朝政混乱不堪,西汉由此走向衰落。

宝琴在父亲离世前一年与梅翰林之子定婚。因婚约之事来到都城,从暂居贾府情况来看,她的婚约并不稳定。我们丝毫没有见到梅翰林之子登门拜访与薛家人商量成婚一事。

宝琴是否由此想起了王昭君的青冢,如今活着的人等待遥遥无期的婚期而不得明确答案,愁绪阵阵袭来,不由对父亲心生一丝埋怨。

谜底为:断弦

(8) 马嵬怀古

寂寞脂痕渍汗光,温柔一旦付东洋。
只因遗得风流迹,此日衣衾尚有香。


分析:

马嵬即马嵬驿,在今陕西省兴平县马嵬镇。
杨贵妃因受宠于唐玄宗,遂一门显贵,势压天下。后范阳节度使安禄山以讨杨贵妃之兄宰相杨国忠为名起兵反唐,攻破潼关,直逼长安。

唐玄宗携杨妃逃往四川,行至马嵬,军士以罪在杨门,杀杨国忠并请诛杨贵妃。玄宗被迫缢杀杨贵妃,埋于驿西道旁。

想到杨贵妃被唐玄宗赐死时汗水浸渍胭脂残痕缢死的面容。她的温柔已付之东流,风流遗韵至今犹存。

《新唐书》留下“香囊仍在”,言外之意为杨贵妃尸体不翼而飞,只留下一枚香囊。白居易在《长恨歌》中提到:“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证明杨贵妃墓葬实为空穴。而后来还有杨贵妃逃到日本说。日本明星山口百惠声明自己是杨贵妃的后代。

谜底为:断途

似乎是对贾元春在皇宫里命运走向的预感。也寓意着贾府失去贾元春后的加速败落。

(9)蒲东寺怀古

小红骨贱最身轻,私掖偷携强撮成。
虽被夫人时吊起,已经勾引彼同行。


分析:

蒲东寺﹣﹣即唐代元稹《会真记》中张与崔莺莺相会的普救寺,因寺在山西省蒲津之东,故又称蒲东寺。

小红是崔莺莺的丫鬟,也称红娘。红娘瞒着
郑夫人(崔莺莺之母)为张珙和崔莺莺撮合。虽被夫人拷打问出了私情,但为时已晚。

谜底为:漏船

江心补漏迟,表示事到临头才去补救,一切都晚了。也是否也在暗示贾府的败落之景被宝琴看出。

(10) 梅花观怀古

不在梅边在柳边,个中谁拾画婵娟。
团圆莫忆春香到,一别西风又一年。

分析:

梅花观是为《牡丹亭》中杜家为守护杜丽娘坟墓而建造的庙宇。柳梦梅曾寄居观中,拾得丽娘生前自画像,引来丽娘游魂,并挖墓开棺,救活丽娘,结为夫妻。

春香性格中的纯真与杜丽娘交辉相映,体现出封建社会体制对女性本性的压制以及女性对自由的渴望、对美的向往之情。

谜底为:圆月

这也是宝琴对自己的未来婚姻能得圆满的期待吧。

读第(9)与(10)怀古诗,再看书中人物对话。不由让人回忆起之前所看到的内容。

宝琴与宝钗从小曾在祖父的藏书阁里博览群书,而宝琴比宝钗多了一份游历天下的资本。她不仅博古论今,还对宝玉、宝钗、黛玉深知的禁书《会真记》《西厢记》《牡丹亭》内容深入了解。这都是表现男女私情一类的书籍,在当时不能登大雅之堂。但依然没有禁锢住少女渴望了解的心。

通过怀古体表现,理所当然会引起大观园里群钗的称奇道妙,黛玉对宝钗过于“胶柱鼓瑟”矫揉造作的评价源于她们之间互守的秘密彻底被公开。湘云更是对黛玉之言深表同意。李纨的解释却也不无道理。宝钗听湘云、黛玉、李纨的评论后,也只能作罢了。

个人发现,在阅读《会真记》《西厢记》与《牡丹亭》等一类书籍的态度上,宝钗早在之前就暗讽过黛玉宝玉偷看此类属于当时的禁书,而其实她(与宝琴)要更早比黛玉宝玉接触这类书。

宝玉与黛玉同读这种书时,是带着少男少女纯洁之心去探索爱情之谜的,他俩同守盟约并在羞言中分享探秘。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已经高于爱情与友情范畴,世间最美的遇见属于精神上的知己。宝黛便是。而宝琴之所以喜欢黛玉,可能也源于这份知己之情吧!

总结

从薛宝琴游历地图可以发现,说她走过一半有余的祖国山水毫不夸张。从宝琴的诗句里可知,她具有丰富的历史与地理知识,且思维活跃,心胸开阔,联想丰富,且熟谙古典文学与戏剧知识。可谓才华横溢的奇女子。她的见识与对人生通透的理解远在金陵十二钗之上,又因知书达礼得到贾府上下一致喜爱。


谜底完全是个人猜测,欢迎对此有异议的红粉留评讨论!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