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看点人物古代文化

有提七万之众,而天下莫当者谁?你一定猜不到(四)

2016-11-28  本文已影响259人  效率星球

前篇:
有提七万之众,而天下莫当者谁?你一定猜不到(一)
有提七万之众,而天下莫当者谁?你一定猜不到(二)
有提七万之众,而天下莫当者谁?你一定猜不到(三)
后篇:
有提七万之众,而天下莫当者谁?你一定猜不到(五)

【23】

此时,历史把这一幕放在吴起和魏武侯之间。

通过史料中记载的几件事情,我们可以从中看出君臣二人关系是如何一步步恶化的。

第一件事是武侯问“元年”于吴起。据《说苑·建本篇》记载,魏武侯即位之初曾向吴起询问国君继位后第一年称作“元年”的含义,

吴起回答说:“元年就是国君必须要行事谨慎。”
魏武侯问:“如何行事谨慎?”
吴起答:“君主必须端正自身。”
魏武侯又问:“君主应当怎样端正自身?”
吴起答:“君主要明智。。。”

君臣之间一问一答洋洋洒洒,史料用了很长的篇幅来记载了这次谈话。这时候君臣之间关系融洽,武侯毕恭毕敬,吴起循循善诱,颇像长者指点少不经事的年轻人。

【24】

第二件事是吴起以楚庄王谏武侯。魏武侯即位后处政得当,群臣皆不能及。有一次魏武侯退朝之后,思及此处,面带喜色,吴起看见后趋步上前,向武侯说起了楚庄王的故事:

楚庄王处政得当,群臣皆不能及,然而退朝却面带忧色,申公巫臣上前询问其原因,楚庄王回答说:“我听说诸侯中能得到师傅的可称王天下,得到朋友的可称霸诸侯,得到进谏的人的能够保全国家,自行谋划而没有谁能比得上的就会灭亡。现在以我这样不济的本事,群臣中尚且没有谁能比得上我,我的国家恐怕就要灭亡了!因此深感忧虑。”

【25】

吴起紧接说到,“楚庄王因此而忧虑,而国君您却因此而高兴。”于是武侯后退几步,连忙拱手向吴起而拜,说到:“是上天派先生来挽救我的过错啊。”然而,我们却可以从武侯的这个微妙动作,看出一些端倪,武侯觉得吴起说得十分有道理,可是为什么要后退呢?这怕是有几分敬而远之的意思在里面,后退几步既拉开了与吴起的人身距离,也拉开了与吴起的心理距离。

这儿有必要再分析下魏武侯的心理,这样才能找到君臣二人不睦的深层原因。魏武侯觉得大臣们处政都不如自己,正好衬托了自己才智的高超,心理得到很大满足,于是感到非常得意。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魏武侯性格中自矜自负的一面,另一方面也能窥探出魏武侯和楚庄王境界的高下,两人的见识、胸怀确实差的不是一星半点,楚庄王能位列春秋五霸,殆非偶然。

【26】

第三件事是西河直谏。一次魏武侯和大臣在西河郡乘舟巡视,看着俊美山川,魏武侯十分高兴,转身向吴起感叹道:“河山如此险峻,真是魏国之宝啊!边防难道不是很坚固吗?”武侯身边的一个叫王错的侍臣在旁连声附和。

吴起守西河多年,威名远震,难免骄而自矜,也是很有点倚老卖老的心态。武侯这句话并没什么大错,但在敏感的吴起听来,却别有一番滋味。吴起觉得自己镇守西河的功绩非但没被夸赞一番,而且还似乎被魏武侯轻描淡写的一句话给抹杀了似的。

【27】

于是,饱览典籍的吴起开始引经对曰:

在德不在险。昔三苗氏左洞庭,右彭蠡,德义不修,禹灭之。夏桀之居,左河济,右泰华,伊阙在其南,羊肠在其北,修政不仁,汤放之。殷纣之国,左孟门,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经其南,修政不德,武王杀之。由此观之,在德不在险。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尽为敌国也。

【28】

吴起确实学识渊博,见解不凡,在此发表了他的著名言论:“在德不在险”,吴起那傲立船头,指点江山的阵势也不禁让人想起当年王孙满义正词严、不卑不亢对答楚庄王所说的“在德不在鼎”。

正在兴头上的魏武侯就是随口说了一句,夸耀下魏国的河山之险, 却被吴起拿去和亡国之君夏桀、殷纣相并论,武侯身为一国之君,他也是想成为一代雄主的,此刻,他的自尊心受到了吴起无情的伤害。

【29】

于是,碰了一鼻子灰的魏武侯只得怏怏的说到:“善”。

这君臣二人有着类似的性格,都是有点骄而自矜的。这种性格的人往往恃才傲物,内心高己卑人,只看得起自己,他们习惯被别人哄着捧着,却都不擅长去夸赞别人。魏武侯即位之初,尚能对吴起颇为尊崇,但随着从政时间渐长,他对吴起每次像教导小孩子一样来教诲自己,渐渐达到了忍耐的限度。魏武侯并没有唐太宗那份虚怀纳谏的胸怀,他内心深处对这位骄横的老臣越来越不舒服。这才是君臣二人关系日趋不睦的内在深层次原因。

还有一个细节,就是此时吴起还严词斥责了侍臣王错,却不料从此埋下了祸根,小人物的能量往往非比寻常。

【30】

第四件事是与田文争相。几年后,魏国相位一职出现空缺,吴起满心期许,觉得不管从哪方面想,无论是功劳、资历还是威信,自己都应该当选。但魏武侯最终任用了一个名不见经传的田文为相,吴起心中不岔,大为不服,便前去找田文论功争执。《史记》记载的这段文字相当精简动人:

起曰:“将三军,使士卒乐死,敌国不敢谋,子孰与起?” 文曰:“不如子。”
起曰:“治百官,亲万民,实府库,子孰与起?”文曰:“不如子。”
起曰:“守西河而秦兵不敢东向,韩、赵宾从,子孰与起?”文曰:“不如子。”

【31】

面对吴起的质问,田文很有耐心,静静倾听完,最后说了一句:“如今国君还年轻,国人疑虑不安,大臣不亲附,百姓不信任,在这个时候,是把政事托付给您呢,还是应当托付给我?”听到这个回答,“起默认良久”。吴起心里未必认可田文的这番说辞,可终究无可奈何,“默认良久”何尝不是内心深深的失落和悲凉。吴起觉得自己为魏国立下了盖世奇功,然而却并没有得到魏国庙堂对自己的信任,心都凉透了。这件事对一心想当卿相的吴起打击很大,也为之后吴起之楚离魏埋下了一个伏笔。

这个田文并不是后来声名赫赫的孟尝君田文,关于他后来政绩如何,似乎是相业平平,因为史料没见任何记载,他就在这儿闪了一下后面就再也没出现过。不过田文性格尚算忠厚,并没有和吴起过不去,比他下一任强多了。

【32】

吴起驳武侯、斥王错、质田文,充分体现了他为人的刚直与骄傲,也完全暴露了他在政治上的天真和幼稚,他是不世出的军政天才,却不是一个合格的政客。

魏武侯之所以不任吴起为相,和后世的孙权不用张昭为相,情形十分相似。他们要任用为相的人,是性格温和能替君主分忧的人,而像吴起和张昭,个性太强,能量太大,并不适宜于为相。

【未完待续】

前篇:
有提七万之众,而天下莫当者谁?你一定猜不到(一)
有提七万之众,而天下莫当者谁?你一定猜不到(二)
有提七万之众,而天下莫当者谁?你一定猜不到(三)
后篇:
有提七万之众,而天下莫当者谁?你一定猜不到(五)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