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310 一例抑郁好转的高三孩子

2022-03-17  本文已影响0人  双燕楠说心理

妈妈离得三次婚姻,目前单身带来访者和妹妹

总结:

1、定性复杂性创伤:形成概念的时候要有依据,不忙着下定论,有挫折就一定是创伤吗?“后妈还行”生存的过程中需求被满足,不一定是复杂性创伤,哪怕离异了爸爸妈妈的爱还在,只是不在一个时空中;

创伤性反应有三个纬度:(1)闯入性回忆:忍不住就回忆那个情节,(2)极端恐惧,(3)回避行为“某个场景”,社会性功能下降;

3、梦的部分:意识层面:意识层面感觉自己可以接近咨询师,但是潜意识层面感觉到了咨询师的小心翼翼,来访者感受到了自己给咨询师增添了负担,咨询师不进来,给他进也不进,来访者渴望咨询师呵护;

咨询师的反移情:咨询师过于焦虑,把来访问题想的过于严重。同时咨询师的这种胆心,害怕让来访敏锐察觉到,来访早年与妈妈的被动分离形成不安全依恋,因此来访担心给咨询师增添负担,同时来访移情很难理解消化,做梦整合告诉咨询师并发出强烈邀请,咨询师害怕、隔离。

咨询师某种程度上是一个象征性父母,让来访感受到是否被欢迎,被接纳。

4、解密:评估是否需要解密,如果解密了但是其实不必要,可能是歧视而不是保护;

5、创伤排查:初中到高中转变,以初中毕业的时间点,开始逐步排查创伤时间(弟弟妹妹出生,爷爷奶奶去世,妈妈离异,与弟弟妹妹的关系),有一些回避恐惧没有在意识层面,可能在潜意识;

6、男性角色:对“养育”弟弟愤怒,男性角色在咨询中出现的角色形容,对男性的看法;

来访和小妹妺、小弟弟之间的关系,怎样对待两个孩子,为什么不在意养小妹妹,却非常在意养小弟弟,妈妈婚姻及对男性态度是否影响到来访。她和妈妈之间有情感连接,在她发烧生病后与妈妈亲密接触,感受到妈妈的爱时,她的情绪转变,身体上也有反应。

7、不安全依恋:不安全依恋(回避、焦虑,矛盾型依恋)安全型依恋(安全型),来访者是矛盾性,不是回避型,与爸爸交流少(渴望交流),需要澄清;

8、依恋关系导致抑郁:时间线上之前没有跟A住,进入高中后,妈妈离异后与A住一起,A感觉陌生感,客居的感觉,船远行需要回港,但是这个港湾,有没有与期待有落差,跟妈妈有连结,就能回到港湾,抑郁由依恋中断引起;

9、应激事件导致抑郁容易修复。应激事件是妈妈对孩子过高期望,以后养老归她负责,造成来访巨大压力。高二奶奶爷爷去世,15岁到妈妈家住。个案成长过程中有依恋的中断,现在和妈妈的依恋的链接,和妈妈的链接修复,有了好转,情绪有好转,加上药物作用。

10、整合取向:什么技术都使用可能导致混乱;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