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

论语新度11

2022-09-04  本文已影响0人  小茆屋

《论语》在中国文化的传承上有很重的一笔,有幸与大家从新的角度一起分享《论语》的内容。

第十一讲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普通讲解:孔子说:“小孩子在父母跟前要孝顺,出外要敬爱师长,说话要谨慎,言而有信,和所有人都友爱相处,亲近那些具有仁爱之心的人。做到这些以后,如果还有剩余的精力,就用来学习文化知识。”

延伸讲解:孔子这句话主要是说处事的逻辑,就是先学做人再学做事。孔子这里对于做人提出了几个重要的特点,也是我们中华民族一直以来提倡的美德:孝敬、尊敬、谨慎、诚信、友爱、仁慈等,一直指导着我们整个民族的发展,从我国现代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24字标语就看的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而这24字标语前面四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就是我们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

    前两句“弟子入则孝、出则悌”中入就是在家,出就是出门在外,这两句话有主语、谓语、状语,没有宾语,两句话的宾语各不同,表示的是一种状态或者一种态度,入则孝就是说在家要孝顺父母长辈,出则悌就是说在外要尊重朋友兄弟,但这种状态都是一种结果,但为什么呢?孔子在这里没有多说,其实我们仔细想一下就知道了,这就是告诉你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所以孔子告诫大家在家别忘了对父母要尊敬、孝敬,出门在外对朋友要礼貌、友善。

    “入则孝”放在第一句,也说明在孔子思想中孝敬是第一位的,孝敬并不是我们我们很多人理解的“听从、顺从”父母。先前我们中华美德中有一句百善孝为先,之后在中国历史中不断演变的让孝敬变的繁冗沉重,甚至形式化,当然物极必反,社会不断的发展,去其糟粕取其精华,逐渐的,服孝的习俗准则逐渐被我们现代社会减弱,孝敬一词在中国大地上开始淡化,但我认为不代表我们就不应该去孝敬父母,孝敬在中国的文化中弘扬了上千年,它是刻在我们骨子里的,虽然我们现在没有太多形式化的法律约束,我们大多人还是都明白孝敬的重要地位。只是每个人对于孝敬的度诠释的不同,有人说住在端一碗汤不会凉的距离就是最好的孝敬,有人说成家了接父母一起住就是孝敬,有人说时不时打个电话报个平安就是孝敬,也有人说不啃老就是孝敬,也有人说雇保姆照顾父母就是孝敬,还有人觉得送进养老院就是孝敬......这里没有对与错,这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

    大家有没有发现,孔子说的“孝”、“弟”、“谨”、“信”、“爱”、“仁”这些词都是讲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哈佛积极心理学经过长期大量数据发现一个人的幸福指数与环境、金钱、外貌、年龄、职业等关系都不是很大,而最影响一个人的幸福指数的就是一个人的人际关系。我们作为灵长类动物,在生命之前还有生活,生活之前还有生存,我们人是群居动物,生存依赖的就是与人的关系。“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也就是你学会了如何和人相处,你再去学生存的技能,你才可以走出生存阶层,进入生活阶层。我们现代很多人没搞懂这一点,从小就埋头去学习各种技能,然后走入社会参加工作继续学习技能,但是如果我们从小被父母指责、在学校被人欺负、工作中被人排挤,被另一半嫌弃,我们生活中处处没有尊严,那我们此生来这一趟的意义在哪里呢?内心是何等的憋屈呀!这就是我们现代社会很多人不幸福的原因,还没有学会人际关系的处理,就早早开始了各种技能的学习,到最后只是勉强的为了活着而活着。

儿童版讲解:小朋友你知道为什么你们要先上幼儿园再去上小学吗?我们上幼儿园就是离开爸爸妈妈,学着自己面对朋友老师,就是要学着如何和他人交往,可能你的爸爸妈妈已经和你讲过很多大道理,但是道理再多,还是需要我们亲自去实践,幼儿园时期就是我们学习如何和他人相处的最好的时期。

     3岁之后我们开始可以照顾自己,我们开始在家里争取自己的权益,例如我们拒绝奶奶喂饭,我们拒绝妈妈为我们提裤子,穿鞋子,我们凡事都想自己试一试,但是我们也学着如何礼貌的拒绝家长,不让他们伤心、生气;我们在幼儿园可以交朋友,也可以尝试在集体中面对突发事件,自己吃饭、穿衣、睡午觉,自己刷牙、端饭、叠被子......在幼儿园我们开始觉得自己越来越像个大孩子,在一遍遍的尝试中或许还需要同伴的协助或者老师的帮助,但这不妨碍我们在一点点的成长,我们也在学习无法得到同伴的帮助时,依然可以理解友情,在这个时期学习并明白了在友情中我们需要诚实、友善、礼貌以及尊重。如果你准备好了这些,那么你就可以升入小学,并且开心快乐的开启你的小学之旅,成为真正的大姐姐大哥哥了。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