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教育(无边界学习)

延安演讲:没有“围墙”的学校

2017-12-10  本文已影响6人  五中龙

                            凉水井中学龙云君                               

延安演讲:没有“围墙”的学校

        在这个深层次教育变革逼近我们的时候,我们的学生在聆听着越来越庞杂的声音、他们拥有越来越多的影响因素,我们感觉越来越不能解决所有问题,教育尤其农村教育我们该有怎样的思考?对教育创新该说些什么呢?我想从几个小故事说起:

      第一个故事,是关于一个温水瓶的故事:凉水井中学的上个世纪90年代,当时正响应着普九的义务教育,不少学生小学毕业后选择不再上学,原因多种多样,有个原因是学生要走两三个小时的泥泞路才能到学校来,基于这些情况学校为部分学生提供了住校,后来逐步成规模有的住在了教室里,有些孩子下了晚自习后很饥饿,当时我们正在学习物理课中水的沸点、沸腾问题这个章节,由于条件限制,我和孩子们一起用已盛好了适量沸水的保温瓶,把已清洗了的大米放进去,起初大米由于放多了饭太硬倒不出来,我们就这样其乐融融,这只是场景之一,这个故事我想说的是当学习和困境出现两难境地的时候,让它和真实的世界更紧密地关联,学生天生的好奇心和内心的力量辅以老师适当的帮助是能够足够的被激发出来、师生会呈现出完全不一样的状态、形成一个强大的学习场! 。

      第二个故事是关于由教师走向教练的故事,凉水井的一位老师既是我们学校的一位副校长,也是同时担任了两个班的班主任还兼任了三个班的语文课,我们各个班级留守儿童数量庞大,这位老师同时做几项工作基本上是常态而且都做得相当不错,其背后有什么逻辑使得这位老师如此地出色?像这样的老师在凉水井不是个案,这所学校的所有校长所有的中层干部都上课,工作量都不低于老师,都跟老师同步考核,都对结果负责,我们学校地理位置偏僻24道弯的山路意味着很少有专家有机会来这里作报告,师生就在原地通过网络接入现场的形式走班到国外大学报告厅欣赏世界音乐盛会、走班到哈佛大学报告厅听猫爸讲故事、走班到清华大学的学术报告厅听2016年陈雁北、曹军威先生的解密引力波,震撼了凉水井的师生们,初一有个叫杨新锐的同学说太惊奇了使我明白了什么叫天体、什么叫黑洞极大的激发了我的学习兴趣也为我即将学习物理打下了基础,我们让学生经历一次次这样的体验,让他们看到自己为世界做贡献的可能;在面对庞大数量的留守儿童、面对全校的早晚自习,我们该做些些什么?我们努力去点亮他们的生命光亮、去增强他们对生命的感受力,让他们充满对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使他们用爱、用良性互动、用有序的方式去步入这个社会,我们都有责任和义务这样去做,这么大的工作量如果不重新思考教师的角色转化要做到这些是有相当难度的、过去教师几乎包揽了教学所有事务,需要我们退后一步来重新思考这个问题,就像退后一步看墙上的绘画作品一样,可能会有不一样的感觉、当老师成为背影学生才能成为风景,师生中的领导力培养,培训、学习效果不会怎么好,那么领导力从哪里来?是从任务中来的!给孩子们预留未来更大的空间与可能、营造各种各样不同的存在与情景,学生在这样的场景里可能才会去想我是谁、我要去哪里、我到底该怎么做,这一切需要我们从老师走向教练这么一个角色的转变来完成,来展开问题驱动、任务驱动进行无边界学习和跨界能力的达成,而这正是我们所需要的!

延安演讲:没有“围墙”的学校

      第三个故事是关于以人为本深度教研展开多空间学习的故事,凉水井中学的一位老师也是学校的一位副校长,担任四个班的历史融合课教学并同时担任班主任,随处可见他带领老师们一起就问题驱动碎片化教研、课内教研、与专家教研、与国外教研、与网络教研、与大师教研、专题深度教研、以人为本与学生一起备课与学生一起教研……,有次教研后有位女老师回家时已经是凌晨一点多钟了,她老公不高兴回来那么晚没有给她开门,这位老师只好在附近的宾馆住了下来,像这样的教研氛围还有许多,课改之初我们陷入了误区,使每个学生每节课都要有一张导学案都要求老师批改,错误地不断给老师们增量改革,发现导学案做的好的老师成绩并没有怎么提高;要求每节课都要几步几查把每一分钟用好,发现其实是不对的,每节课的内容多少和难易程度以及各个老师驾驭课堂的能力也不一样,即使同一个班级由初一进入初二出现的情况都是不一样的决定了管理方式也应该不同;发现学生讨论的内容仅仅是书本上的知识,讨论展示的深度广度上不去,讨论的内容又不是我们想要的;起初我们还以为建技术平台越多越好引进平台越多越好以为可以帮我们大大提高成绩,结果我们错了,没做本地化转化有也没有去梳理教学背后的逻辑就开始盲目引进使用,其实技术平台刚开始不要指望为我们提高成绩,但我们还是需要主动拥抱它,因为拥抱变化的过程中会造就一批老师的专业成长,关键是不要被技术绑架是要用互联网思维来办学让技术隐身于教育的背后,互联网+教育可能才会实现深层次的融合,而非只见物不见人,后来发现没有网络前傻瓜似乎好像比现在的少,问题也比现在的少,我们又开始反思,直播也好、应用平台也好,不要随波逐流、不要盲从、不要一知半解,关键是我们要去引领它、使用它、并放在课中去检验修正它,我们就这样不断的教研,我们希望自己要有跨界认识的基础要有跨界理解的意愿、希望要具备能够融合跨界力量与跨界认识的能力,希望找到与教育妥贴的最大公约数梳理到适合你学校的方式,比如凉水井,现在凉水井已经是700兆的网吧式学校了,我们在多平台多技术同时使用,比如常态进行的直播、开心词场记单词、教学背后的逻辑爱米平台的使用、训练程度的作业盒子的使用、优数学的使用等,信息化要常态使用是有难度和挑战的,需要克服几个障碍:一是要观念转变,怎样转?从任务中进行;二是校园内要有足够的无线wifi全覆盖、教材等多种形态的学习资源提前数字化置于网络平板内,三是普通教师的信息化素养,这的确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意味着教师要具备多平台多技术的叠加使用,还有一个就是评价同步跟上,这些问题总是有的但解决问题的办法也总是有的,一个老师是这样、一个团队又是怎样?我们这个团队获得了一些荣誉,这些荣誉的背后一定会有一种对教育的情怀、对生活的态度,我们选择了教育就选择了一生的责任和使命!                               

     

延安演讲:没有“围墙”的学校

  我们努力去尝试教育是点燃、小步快跑让一部分人先动起来,现在正在进行学习、学习场、学习场景进一步打开,使学习除了教室还有操场、田野、家庭、社区、网络,只要是学习有效的地方都是学校,信息化课内进行我们平板使用已经有形有规模了,多平台的叠加使用已成常态,进一步消弭了学习的边界,希望能展开更大的教育局面,希望赋予学生更多目标,现在我们进行的融合课、项目式学习课、住校生电影课、睡前听故事课、翻转课堂、混合式合作学习课堂、在线课堂、创客课堂大小课长短课等正在进一步展开,满足学生需求的多元,的确这些使学生学习反馈的周期、交流的方式和交流的深度都给传统的有巨大的不同,互联网+教育已经不是要不要的问题了,希望进入到怎么样才能够做得更好,下一步怎样在深度学习上突破、流程再造上突破、部分教师教学观念翻转上突破、文化再造以及改进能力上突破,发生适合课程体系展开场景的更多故事,让学生因我们的努力诞生刚才播放的视频里更多的画面和我讲的几个光阴的美好的故事,我们还在努力途中。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