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例梳理】《大瀑布的葬礼》(第二课时)
第二课时
一、继续品读课文
1.过渡并提出问题:我们读了好多遍课文,知道了这条大瀑布过去和现在的不同情况,大家心里有了很多感触。再想想,你要是写这篇文章,你还向读者说些什么?
(师生交流这条大瀑布是怎样变化的部分,并引出之前提的问题:该不该建水电站进行讨论。最后教师总结,塞特凯达斯大瀑布的消失,与建水电站确实有关系,但更重要的原因是人们从整体上破坏了这一带的生态环境,才引起了这一系列的生态灾难。接着引导学生读写总统举办葬礼的前后两段话读一读,让学生产生疑问为什么同样一件事要写两次,并讨论解答。学生说出自己的看法后,教师总结,这是形成前后呼应,中间一部分是作为插叙,这样文章很完整,并紧扣到了题目。到这里就很自然地解决之前的问题:那些短小的段落有什么作用?前后一联系就明白,这些段落就是联系直叙与插叙部分的过渡段。)
二、请大家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达你学习了这篇课文以后的内心感受。(支老师先请大家讨论交流打开思路,再用15分钟时间完成。孩子们因为真正学进去了,综合素养也高,所以要求展示的形式多种多样,有写诗的,有写调查报告的,也有绘画的,写悼词的,朗诵的,真可谓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在这个环节,支老师也是不断地引导学生不断深入,比如同样是绘画的,支老师就要求不要雷同,尽可能从不同角度来画。比如有人想写悼词,支老师说你是总统秘书等,很多不露痕迹的对话却激发了学生表达的信心,这就是教师善于倾听与应对的教育智慧。这也体现在后面的交流部分,教师还不断地纠正、补充相关资料,让学生真能学到东西。)
两堂课梳理下来,发现支老师的课堂结构倒是很简洁明了:初读谈感受——抓重点词句品读——创造性地表达自己的收获三大部分。但细品却发现支老师处处充满着教育智慧。一是从学生“学”出发来组织课堂。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当学生有困惑,有疑虑时,教师没有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是说“我把这个任务交给你,你先思考,后面我们再交流。这堂课有三处这样的处理。二是教师特别善于倾听。之所以,支老师能根据学生的语言或进一步引向深入,或进行补充,又或纠正等,都是因为老师认真倾听学生的每一句话,甚至是透过学生的表情、动作、语言读懂孩子们内心中的真实想法。三是支老师知识丰富,适时补充资料,让学生收获多。四是在丰富的语文实践活动中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比如边读边谈感悟,边读边想象,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等。五、环节与环节之间,总能做到前后呼应、开合有度。总之,教师要能做到这些,是平时的功夫做到家了,具有丰厚的知识储备,随机应变的能力,以及深刻解读文本的专业等。这杂志虽然是2019年的,这堂课更是支老师好几年前上的课了,这篇课文现在已更换,但是细读下来,那教学理念及教师的教学智慧依然醍醐灌顶,震撼心灵,值得慢慢咀嚼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