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分的天空会干活的牛心情落笔

平等互助的成长启迪

2022-11-25  本文已影响0人  爱看ABC

前些日子,我在港读书的大孙儿的学校让学生们每年都例行公事的捐赠活动。

活动的内容要求很简单:

准备个鞋盒子。要求里面放必须放的东西是牙刷一个,毛巾一条,香皂一块,还有其他的清洁用品,提示小朋友可以是毛巾。还有记事本铅笔橡皮等学生的常规用品。(下图是我用微信直接翻译的活动说明)。

学校的要求清单

让小朋友自行安排的是玩具,你想放啥就放啥。

学校的活动要求,英文版

闺女为此感慨这是一个孩子们培养文明习惯的可持续发展的大工程。她为自己的儿子认真指导每一件用品的选择,也借此督促和引导着小孩子的卫生习惯的养成。

以下是她在家庭群里的感慨节录:

每年George学校都会让小朋友们准备一个box of hope,最后是送给一些第三世界国家的贫穷孩子。每次看到这个清单我都有感触,什么是慈善?什么是对贫穷孩子的爱心?
对于孩子来说,也许捐书捐衣服捐食物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培养孩子的一种卫生的生活习惯,这才是人一生的财富。
精神上的卫生需要培养运动爱好,通过游戏娱乐自己锻炼自己。
身体上的卫生包括认真洗澡刷牙洗脸,这些良好的卫生习惯会伴随孩子一生,是孩子一生的财富!
有资源和财富的人,通过可持续活动去影响其他人其他经济实体,传达一种价值观和理念,达到共同的精神上的共鸣和认同,形成一致的价值观。这是一种软实力的输出,是一种文化的输出。
风物长宜放眼量,有人觉得做慈善做可持续活动的人是有情怀的人,我倒觉得这些人是真正具有企业家精神的人,是真正的战略家。

确如闺女所说,大娃在老师们的引导下,自己的卫生习惯确实养成的不错,随着年龄的增长,每天的刷牙洗脸、换衣洗澡、进门洗手等一系列卫生习惯确实已经不用我们提醒操心了。

他为别人准备物品的同时,也给自己的卫生习惯提出了要求,以己推人,他更加自觉自愿的去学习和适应刷牙洗手这些每天都要做好的卫生习惯。

家里的大娃上的是全英文的国际学校,同学一半以上是外籍小娃儿。

曾经在送大娃上学的路上,看到不少外籍小娃儿手里的鞋盒子被家长包装的漂漂亮亮。

男娃的盒子上都是动画飞机或者汽车图画为多,也有自己画了个大足球的,还有体育比赛的海报。

女娃的盒子上的包装就五花八门了,有的是花朵,有的是娃娃,有的用花布,有的用亮色的金纸和花纸,还有的自己做了手工贴了上去,有的女娃的妈妈还给盒子上做了大大的绸花,是个发带,解开就能带在头上。

我家大孙娃喜欢画画儿,他的盒子上是在工人姐姐的包装纸上贴了一副自己画的画儿。

大孙娃的画

我不知道其他的娃娃们鞋盒子里装了什么,可是我知道大娃的盒子里除了老师的要求之外,有画画铅笔还有恐龙模型玩具,还有他喜欢的画片儿。

看着他用英文写着给一个并不相识的小娃儿信的内容,我很吃惊,他的言语之间没有客气没有问候,就是自言自语的叙述。大意是你要喜欢恐龙,就画它们,它们是很老的生物,是了不起的动物,打架很厉害等等。

现在,大娃已经是四年级的帅哥了,从一年级开始到现在,做这事儿已经是轻车熟路了,每年他都会有不一样的鞋盒子送给他并不认识的小朋友,除了恐龙模型玩具,还有过车模玩具和海洋生物模型玩具等。

他自己并没有意识到这样的行动意味着什么。

他完全根据自己的成长中的喜好来填充自己的鞋盒子,能被什么样的朋友挑选自己礼物他并不关心,这些有他的老师和一众志愿者来完成。

我曾经问过他,你的盒子里的东西都是你喜欢的,要是别人不喜欢怎么办?

他的回答很简单,他说,老师说过会送给喜欢我的礼物的小朋友,因为盒子上是有我的卡片说明的。他们不会挑选自己不喜欢的玩具。

我愕然。

我自己在职期间曾担任学校的“爱心社”负责人十年之久。

我自认为在工作期间为学校的生活贫困学生,为因病因事生活拮据的教职工,为社会上的需要救助的人和事,为出现灾情的地区,尽了我和同事们的组织协调救助援助的心和力,无论是物资和捐款,资助和捐款,还是颇有成效的。

为此,还获得过全国妇联的奖励。

但是,今天,听到一个八岁小娃的回答,却让我对自己一手创造出来的“爱心社”的工作,有了愧疚。

愧疚之一是,我并没有考虑过受赠人需要什么,也从来没有想过可持续发展的做好这件事。

我更多的关注点是“有”和“没有”,从没有想过“想要”和“需要”。

愧疚之二是,我竟从来没有想过“平等互助”这个词。我没有和自己的救助工作对象交朋友的意识。也根本没有想过让有需求的救助对象自己选择他们认为舒服的需要的救助方式。

我作为一个教师,没有意识到,引导学生参与援助工作,在为别人提供帮助的同时也让自己能够成长提高。这是一个互相传递和影响的教育活动,而不仅仅是捐款捐物的活动。

这是相互学习,相互尊重,相互提高的过程。

大娃的老师们,不露声色的引导孩子们年复一年的去做这样的事情,随着孩子们的成长,他们说鞋盒子里的内容每年都有新的变化,这既是活动的要求,也是孩子们成长的见证。

愧疚之三是,我根本没有意识到,文明和习惯是互相传递和影响的。精神文明启迪影响的温暖力量让我觉得我自己以前在工作中引以为傲的那些事儿真的是太粗糙了。

安排接受捐赠的志愿者们,他们和学校的老师以及大娃这些成长的学生们一起,为那些同为成长着的孩子们的受赠者形成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活动链条。两个端点的孩子们彼此都在成长,都在学习,都在慢慢的养成着文明自律的生活习惯。

这看似简单的活动,却有着不简单的效果。


其实,我早已退休多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思考这些事儿,于工作而言,真的没啥补救的可能了。但是记录在此,可以提醒自己以后的生活中,要想的多一点,事情要做的精致一点,认识可以再提高一点!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