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
出差在外,单位给这帮回不了家的同事家属写了一封信,算是以此种形式表达对家属的慰问,也为无法回家过年的人儿换取家属的同情和理解。不得不感叹,科技发达了,信件用微信传送,一瞬间便到了同事家属手中,着实方便不少,只是跟以前由信封包裹着的信件比起来,总觉得缺点感觉。
同事说,信发给家人的时候,有些善于表达的家人回复一长串话语,说的尽是理解支持加一通鼓励的话语,不善言辞的家人只是简单的回复了“好好干”,看家人如此支持,回不了家的愧疚也能稍稍消减一点。尽管这么多年已经习惯了漂泊在外,尽管这也不是第一次在外过年,可这封信,给了同事们一种不一样的温暖,来自家庭,也来自单位。
如今这个时代,应该有很多人是没有体验过写信的感觉的,通信太发达,连打电话发短信都慢慢过时了,何况是书信呢。
距离上次写信,已经过了有十年了。刚上大学那会,还是经常写信的。那会,电话还不普及,往家里打电话得用宿舍门口的公用电话,收费很高,一分钟好像得三毛钱,长途更贵。比起打电话,写信可就便宜多了,肆无忌惮的胡言乱语之后,一股脑的塞进信封里。当然,这样的信,也仅是写给几个关系特好的人而已。
比起写信,收信更令人开心。刚上大学那会,每周都会有信件来,尽管信件并不会传递什么重要的信息,基本上都是各种各样的琐事,可读信可比读书认真多了。一字一句的读,生怕错过每一个字,每封信都要过读好几遍后再不舍的装回信封里。记得大二转校的时候,光是信件就有满满一文件夹,不过很可惜,搬东西时装信件的大包丢了。大二以后,手机开始普及,有了QQ,还有移动推出的一款叫做“飞信”的软件,远距离联络的成本降了下来,写信便慢慢从生活中淡出。
大一大二两年,是写信的第二个高峰期。第一个高峰期出现在小学。
小学时,为了提升大家的写作水平,学校跟很远的一个学校联合举办个活动———交笔友。老师给了我们对方学校同学的名字,我们可以随便挑一个给他们写信。很多人写完第一封信之后便没了下文,只是把这当做一项任务来完成,不过我坚持了下来。我跟我的笔友一直保持着联系。后来,有幸我们进了同一所高中,在学校终于见了真人。不过高中时学习任务太繁重,而他恋爱谈的昏天暗地,为了向女朋友表真心,尽然在胳膊上刻了女孩的名字,深深的刀印,让人不寒而栗。
那时候,生活的重心是学习,看他如此,便觉得他不务正业,心里生出些对他的失望。再后来,我们都走向社会,有了自己的社交圈子,彼此的联系便慢慢淡了。也是有缘,哥们结婚,他媳妇尽然跟我的笔友还有些亲戚关系。更巧的是,我们在城里买的房,尽然仅一路之隔。
算来,写过的信已经不少了,不过单位给每位同事家属发的这封信意义更特殊。很多时候,组织代表的意义可比个人重大多了,一封信,便可以抚平大家心中无法团聚的遗憾。一家不圆万家圆,这不应该仅仅是信件要传递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