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4-09
学生不喜欢的教师语言,不仅不全面而且具有主观性,因为这是从我的“学生 视角”去写的。做学生的时候,我们都有接受教育的时候,也许是旁观,也许是亲身经历,在那时我们心中会涌现很多感受:老师好烦啊/他好不尊重我/说这话有什么意思?等等,当这些感受随着一句句重复的“大人语言”一遍遍在脑中回放时,我开始明白这些话是我自己所厌 恶的,这些话的出现不仅不能让我认可老师的教育而是更加反抗,所以我意识到有些话大人说出口,只是感动自己。
如何梳理“学生思维”? 所以如果我们想现在小孩都在想什么呢?不如从审视自己开始,曾经当孩子的自己对哪些语言是非常抗拒的,我们梳理下来,尝试把这些话换一种方式去表达。
教师怎样去表达“我这都是为了你好啊”。
第一步:明确目的——说这句话情景往往是在教育学生做错事时,我们发现他不能体会我们的良苦用心时,冒出的一句话,但往往这句话并没有达到效果。我们要达到什么效果呢?是的,我们想让学生体会到我们是为他好的。再细化来说,我们的目的是凸学生要有体会,而不是老师的灌输。这与我们的课堂教学是一脉相承的。当我们明确目的后,所有的沟通都是为目的服务的。
第二步:用学生的思维问学生(实例对比)情景设置:学生A已经因上课爱插嘴、午休聊天被你口头警告多次,今天他在走廊上追逐打闹,终于被你拉到办公室谈话。通常做法:老师:说了多少遍不能在走廊追逐打闹追逐打闹你怎么就听不进去?跑起来撞到别人怎么办? 楼梯上你摔倒了怎么办?老师的话你都当作耳旁风是吧?生:(学生想不到撞人的后果,只知道好玩就做了,此时他可能在想这不是没撞到人吗?)老师:(对学生的反应感到生气)你看你每天就知道闯祸,上次是说话,上上次是插嘴,每天老师不骂你两句是不是心里不痛快? 学生对你翻旧账的行为感到愤怒,你们要开始争论了。说道“不是为了你好吗”企图让学生体会你,但已无力回天。
通常做法中我们往往很在乎学生的回应,最后被不满意的回应所激怒,忘记自己本来的目的:你不让他追逐打闹是在为他考虑。我们没有发现学生的回应其实是被动的,学生如何回应在于教师如何引导。
引导学生明白:老师在为我考虑首先让你上涌的脾气静下来,冷处理学生,等双方都适合沟通时开口。
老师:刚刚你在做什么? 生:在跟同学“玩”啊。(美化行为进行逃避)老师:跟同学玩老师都不允许啊?老师是不是太可恶了?老师找你来的原因只是因为你在和同学玩吗?(一顺应学生思维,让学生明确被谈话的原因)生:不是,是因为我在走廊上跟别人追逐。老师:追逐的时候老师看到你笑得特别开心,我不让你在走廊上追逐,是不是老师就见不得自己的学生高兴?学生:不是。(帮学生排除误区:老师找我谈话不是因为看我不爽。)老师:对,老师希望学生高兴,你们每天高高兴兴的老师也会觉得很开心。那你明明这么高兴,老师把你叫到办公室里来的原因是什么?生:(学生思考原因)因为在走廊上追逐打闹很危险。老师:是这样的。在走廊上跑步如果教室里走出来一个人,你们撞在一起会受伤吗?楼道里上蹿下跳,是不是有同学就崴脚了?所以虽然你现在觉得跑起来很高兴,老师还是要制止你,因为这可能导致你和你的同学们受伤,对吗?你能明白老师的做法吗? 生:可以。(一学生体会到,老师的做法是为了我好) 老师:你现在知道什么事情是不能做的了吗? 生:(自我总结)不能在走廊上追逐打闹,因 为跑起来可能会受伤。老师:如果下次别人要跟你一起玩追逐战怎么办?生:(寻找更好的办法)不玩了/去更平坦安全的地方玩。老师:好,老师相信你是个说到做到的好孩子。
引导做法中我们要去尝试揣摩学生的想法。学生怒气的源头是你不让我玩,你肯定看我不爽,那么你就假装说老师是不是不允许你玩?看你不爽?学生思考一下就会知道自己的直线思维是错的,然后开始体会老师到底为什么这么做。引导做法中教师是在引导学生思考和总结,而不是自己把想好的结论一股脑倒给他,学生经历思考后会记得更加深刻,他自己说出的话对自己的约束力会更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