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边城》
一
连续两天没有发文了,是的,这两天沉迷于吃吃喝喝和逛淘宝不得自拔,每天逃不过因为迟到而只能坐在第一排装作认真听课。但黄花还是做了件正经事的,就是忽视老师的目光,在老师的眼皮底下打开《边城》。
最近好不容易有状态读书,赶紧去图书馆去借书。钱钟书和沈从文,我都好奇,都听说过,但以前总以为他们的书对我而言太过陈旧厚重而没有敢去阅读的胆量。终于鼓起勇气去图书馆借阅钱钟书的《围城》和沈从文的《湘西往事》。
因为《围城》,书整个已近烂掉,书皮破落的七七八八,里面的书页也像夹杂在书里存放多年的干叶子一样,一动,便洋洋洒洒的掉下来。便老老实实放回原处。也没能找到《湘西往事》,抬头便看到了《边城》。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养育一方文化。红高粱田里的莫言,黑煤世界里的葛水平,陕北窑洞里的路遥和湘西水边的沈从文。
这些人,莫不是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有所体会而写下来,都是小事。
二
文如其人。我从沈从文的文字里看到的是一个平静得淡漠的普通人。想来他写那些文章的时候也没能想过会名气大到如此。让后人带着一种陌生的敬畏感和严肃的仪式感去阅读。
沈从文的文笔是我读过作家里最为绵软的一位。纵使是格林童话和伊索寓言,都明白的指示着些什么,很多作者的文字都有毫不隐讳的想要告知,传递,影响着读者的内心和看法。
而我读沈从文,他像个冷静的旁观者,周边的事,或大或小,或悲或喜,都与他无关,他所做的,仅是记述。
那撑船的翠翠和爷爷,那一去不往的老二和那摇着尾巴的黄狗。
对故事本身,我并无想法和感悟。本就是一件活着的事,则发生什么,都有正常。
爷爷的死,老大的死,翠翠的守候和老二的不归。河边上的事,就这样发生着,普普通通的发生。又普普通通的结束。发生即记述。
三
文字和故事皆老气横秋,少些生气,虽有营养但又太过清淡。唯一让一个常年处在山西,不见风和水的人向往的,是在湘西江边的人和水,那爷爷用过渡人的钱反哺到过渡人身上的茶叶和酒。
那不卖只送的橘子林里的橘子,那清清的江水和民风。
和那发生在湘江边的人和事。
写到这里,所思所想或许还有,但所写的内容却实在是江郎才尽。故事本身,就是普通的再不能普通的事了。
结束,继续在明天的英语课上读后面的《长河》,希望还能有新的感悟。
反正英语这门语言,已经放弃。好像没有放弃其他课似的。这学,大概是混的。
(小编有些懒,今天不着图了。放一张在山西永和采风时的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