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杉讲透《中庸》中庸华与华书房之中庸

#华与华书房#早读四书《中庸》【42】王莽与周公

2017-12-31  本文已影响327人  华杉2009
#华与华书房#早读四书《中庸》【42】王莽与周公

【上焉者虽善无征,无征不信,不信,民弗从。下焉者虽善不尊,不尊不信。不信民弗从。】

征,是考证。尊,是尊位。

前面所说的三重之道,礼仪、制度、考文,从哪儿来呢?上焉者,就是前代的,从古制来,虽善无征,其规制虽然好,但世远人亡,无可考证,既无可考,就无法取信于民,人民不会听从。

下焉者,当世圣人,但穷而在下的,虽善不尊,他的意见虽然好,但他不在尊位,不尊不信,他不在尊位,人民就不会重视他的意见,不会听从。

所以只有当世的圣人,又恰好在位为君的,才能制定这三重大事。

这里对儒家思想有一个普遍的误读,因为孔子自己是“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又说了“吾从周”,后世腐儒,把周礼周制看成了至高无上的理想国。最极端的情况出现在西汉末年,王莽篡位,自以为是“周公再世”,要全面恢复周礼周制。

王莽信奉儒家思想,他认为天下要恢复到孔子所宣称的“礼崩乐坏”前的礼治时代,才可能实现政通人和。因此王莽当上皇帝后,企图通过复古西周时代的周礼制度来达到他治国安天下的理念,于是仿照周朝的制度开始推行新政,史称“王莽改制”。王莽在始建国元年宣布的政策是:将天下田改名‘王田’,以王田制为名恢复井田制;奴婢改称‘私属’,与王田均不得买卖。其后屡次改变币制,更改官制与官名,把盐、铁、酒、铸钱及山林川泽收归国有。但由于这些政策只求名目复古,很多都是与实际情况相违背的,而且在推行时手段和方法不正确,在遭到激烈反对后,又企图通过严刑峻法强制推行,使诸侯、公卿直到平民因违反法令而受重罪处罚者不计其数,加剧了社会的动荡。人们未蒙其利,先受其害,各项政策朝令夕改,使百姓官吏不知所从,因此导致天下各豪强和平民的不满。最后天下揭竿而起,王莽身死国灭,西汉结束,刘秀创立东汉王朝。

王莽读书不精,只看到一头,孔子说宪章文武,他尊崇周公制定的周朝礼制,是因为他的时代,本来就是周朝。他是比较了夏商周三代,说夏朝年代太久远了,不可考证,商朝的礼制只在宋国残存,还是周朝的礼制,体系完备,也符合当世的需要。

到了王莽的时候呢,周朝也很久远了,也不符合当世情况了,怎么能恢复周礼呢?“上焉者虽善无征”,无征就不信,不信,人民就不会听从,后面会发生什么,子思已经明明白白告诉他了么。读书最怕就是只读一半,又不能与时俱进。

儒家思想,是与时俱进的。首先呢,善莫大于舍己从人,一个真正的儒家,相信善为天下公,天理只有一个,真理只有一个,不是孔子的,不是孟子的,也不是苏格拉底的,是全人类公有的,一旦我们发现自己错了,正确的思想在别人那里,我们马上就要抛弃自己的想法,见贤思齐,跟他一致。因为跟他一致,也不是跟他一致,是和真理一致。

其次呢,还是这本《中庸》,前面还有一句:“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如此者,灾及其身也。”这王莽都没认真读。

【故君子之道,本诸身,征诸庶民,考诸三王而不缪,建诸天地而不悖,质诸鬼神而不疑,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质鬼神而无疑,知天也。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知人也。】

所以,当政者制定礼制,一定更符合六条标准:

一是本诸身。首先是本之于自身。你自己首先得信,得遵守,得身体力行,在自己身上立个标准。万万不可认为这是拿去治别人的,治老百姓的,不是治自己的,那就成了自欺欺人欺天下。

这一条,做老板的是最容易犯的,规章制度都是管员工的,自己是“自由”的。反正你给大家发工资,也没谁来指责你。但是,你自己不率先垂范,什么礼仪制度,基本上也就搞不起来。

第二是征诸庶民。征,是验证。一定是在老百姓身上验证过,确实可行,真抓实干。而不是大家都跟着你嘴上说说。

第三是考诸三王而不缪。要向上考证,对照夏禹、商汤、周文武的做法,也能一脉相承,和前人的经验没有违背。

第四是建诸天地而不悖,与天地相参,都依着天地自然的道理,无有违背。

第五是质诸鬼神而不疑,神鬼无欺。

第六是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我立下的规制,出之有本,验之无不合,百世之后的圣人,他要运用,也不过是我这道理,明白无惑。

质询于鬼神而无疑,可谓知天。百世之后的圣人也能循之而行,可谓知人。所以学术必贯乎天人,方可经济天下而为王者。

【是故君子动而世为天下道,行而世为天下法,言而世为天下则。远之则有望,近之则不厌。】

所以君子凡有动作,议礼、制度、考文,既通乎天人之理,又兼有六事之善,“本诸身,征诸庶民,考诸三王而不缪,建诸天地而不悖,质诸鬼神而不疑,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这样就可以立天下万世之极,不光一世由之,世世代代都为天下所共由。君子凡有所行事,则凡政教之施,都是经常不易之典章,不仅施于当世,而且世世代代都守之为法度。君子凡有所言说,亦是世世代代皆取之以为准则。

所以你的言行,能影响一世,那不是真君子,斯大林也影响了一世,而且影响了半个地球,但他一死,赫鲁晓夫就做秘密报告了。证明他在君子的三重之道(礼议、制度、考文)上,没有达到上文说的六条标准。

所以居上位者,当你要行三重之道,首先要问自己,我要制定的规章,是为天下人谋治世,还是满足我自己的权力需求?是靠我的威权才能实施,还是世世代代能为天下法?

君子之道,远之则有望,近之则不厌。远方的百姓,悦其德之广被,人人向慕风义,都有仰望之心。近处的百姓,习其行之有常,人人欢欣鼓舞,就是自己身边的人,也无有厌烦之意。

有句俗话说:“仆人眼里无伟人。”因为他离你太近了,看到你吃喝拉撒,凡人一个,看到你七情六欲,一点不少。所以他就不象远方的人那么崇敬你。君子之道则不然,离得越近的,越崇敬他。因为他并不是靠一个“公关专家”在管理他的言行形象,其中庸之道,本来就是推己及人,由近及远,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以真君子并不怕身边人的审视,离得越近的人,越了解,越崇敬。这样的修为,不是装扮自己对外树了一个“光辉形象”,也没有克制约束自己搞得太累,诚意正心而已,君子不累,安而行之,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里我们就知道君子和伪君子的区别,君子是修身,离得越近的人越崇敬他,越远越弱。伪君子呢,是公关形象,离得越远的人越崇敬他,越近越弱。

【诗曰:“在彼无恶,在此无射;庶几夙夜,以终永誉!”君子未有不如此而蚤有誉于天下者也。】

《诗经》说,远方没有人憎恶,此处沒有人厌烦,远近皆善,无往不宜,则庶几早夜之间,得之永终其美誉。

王天下者,哪个不想名垂青史,追求历史定位,再不济,也不希望死后被做秘密报告,被鞭尸。《中庸》就讲致誉有本:

行礼仪、制度、考文三重事,必备六事之善,才能得令名于天下。道德需本于自身,法令需取信于民,三王后圣能合,天地鬼神能通,才能服远近,垂法则,有声名于天下,流芳德被于后世。

若自己心不正,意不诚,则落得个自欺欺人而已,今天一手遮天,不过明天收获一个浑身难受,甚至给子孙遗祸,非君子也。中国历史,名誉高到恨不得比天还高,不让他当天子简直天理不容的,就是王莽,而他就没读好《中庸》这一章,最后身死国灭。

王莽自称周公再世,后世正有一首诗把他两位放在一起的:

周公恐惧流言日,

王莽谦恭未篡时。

向使当初身便死,

一生真伪复谁知?

王莽,就成了伪君子的文化原型人物。

以上是第二十九章。

#华与华书房#早读四书《中庸》【42】王莽与周公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