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熬夜更能摧毁新手妈妈的,是焦虑
当了妈以后,生活就变成了一部恐怖片。孩子任何的风吹草动都会被无限放大,一边给自己催眠说没事的没事的,一边大脑还是会忍不住加工成一个最可怕的结局。
孩子才四个月大,感觉已经把四年份的担心额度都用完了,也硬生生地老了四岁。
临产前,脐带绕颈两周,顺产时一边忍着剧痛一边斜着脖子死命盯着胎心仪,生怕心跳数掉下去。下降就意味着缺氧,缺氧就会变傻……
月子里,孩子口里莫名其妙出现了一滩鲜血,确认乳头没有破,那究竟是从哪来的?鼻血?胃出血?还是脑出血?
刚满四个月,就迎来了第一次发烧。不是一般孩子到六个月,母体带出来的免疫力没了才会发烧吗?才四个月就发烧会不会烧傻了?会不会烧聋了?外婆还补刀说,男孩子发烧更要注意啊,某某阿姨怀不上孩子,就是他老公小时候发烧烧坏了精子。
你会说,瞎担心什么,带去医院看看不就得了吗?
那你一定是没抱着小猫一样孱弱的新生儿去过医院。对小孩来说,去医院的杀伤力不亚于二次伤害。
比如月子里”惊魂一血“,第一时间就抱去了医院,医生直接让住院再做检查。不舍得将孩子丢在医院,只能带着医生那句“那后果自负”的压力,给孩子做了一系列检查。
抽血,对大人来说,是一闭眼,连牙都不用要咬的事。但对于一个血管比针头还细的孩子来说,抽血现场惨烈得让老母亲不忍直视。针头插在脚背上,血根本流不出来,两个护士一个用针管使劲抽气,一个像挤牛奶一样,不断地撸孩子的小腿。孩子被按在台板上嚎哭,抽出来的血还不够从导管流进试管里的。
最后只能又领回一句“后果自负”,放弃抽血回家观察。G先生吐槽,孩子吃了苦,还是啥都没检查出来,以后别再一有啥毛病就往医院跑了。
因为孩子不会自述病情,医院的通用流程就是把可能病症的化验检查全都来一遍,用检验报告来一一排除。好吧,不舍得让孩子挨针,只能我自己消受着无边的焦虑了。
想起一个德国故事,新娘结婚时去酒窖取酒,结果好久都没出来,家人去找她时发现她在酒窖里哭。问她为啥哭,她说来拿酒时想到结婚后就会有孩子,孩子会跑进酒窖玩,酒瓶会砸到孩子,她的孩子就死了,想到孩子死,还不得哭啊。
没生孩子前,我觉得这个女的有毛病。有了孩子后才发现,对孩子谨慎到神经质,是写在女性基因里的,相当于为孩子的安全上了一道保护锁。
这里忍不住要吐槽G先生,每当我紧张得要命的时候,他简直就是理性到冷酷。
嘴里有血?没出现其他更严重的症状,不用去医院。
发烧?没到39度不用去医院。
最受不了的是,他总会以“生命是强壮,以前没有医院人类不也活了几万年”来塞我的嘴。
“视野宏大”的男人们不曾想过,他们眼中被“自然淘汰”的千分之一、万分之一,却是他母亲人生的百分之一百的悲痛。
面对我的焦虑,G先生从一开始宽慰,到后来的不耐烦。终于在第一次发烧时全面爆发。他问我,你到底在担心什么?
我说,如果孩子烧傻了怎么办?因为觉得不吉利,一直没说出来,这个隐忧却不断发酵,最终变成将我吞噬的怪兽。如果说熬夜喂奶的皱纹长在脸上,那这焦虑的皱纹是长在心上的。比费力更催人老的是费神。
“哪会这么严重。”G先生淡定的说,“有你这么谨慎的妈妈,你放心,我们孩子绝对出不了大问题。”
等等,到底是让我放心,还是说“我的担心”让你放下了心?
如果没有一个紧张到神经质的妻子兜着底,男人们如何优雅地在孩子生病时谈论理性?
谁不想优雅淡定,但总要有人做那个时刻警醒的守护者吧。如果不是足够担心,谁会顶着要挂下的眼皮,在孩子发烧时不眠不休地守着,每隔两小时量一次体温,每隔半小时擦一次身?
那次争吵的结局,是G先生惯用的“理性大法”,我们翻了育儿书,又咨询了一众朋友,最终制定了我们家去医院的规则:发烧到38.5度去医院,在那之前每隔2小时监控一次体温,进行物理降温。
制定好规则后,焦虑减少了一些,但只要烧没退,依然时刻处于战备状态。“如何做那个即便在战时,还记得往枪口上插一朵鲜花的人”。
在守了六个小时后,换了家人来看护。我换上跑鞋,在小区里跑了五公里,在一圈圈的奔跑中,专注于当下的每一次呼吸,感觉脊背流下的汗,在一呼一吸之间,在一步一步之中,焦虑像初冬清晨的薄雾,一点点从我的世界里褪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