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一,孔子在鲁国开始从政

2024-08-30  本文已影响0人  锦莉

好奇妙,上一篇说到孔子“五十知天命”,孔子在五十一时,得到了在鲁国真正意义上的从政。前面讲了当时鲁国乱象横生的状况, 这些个季氏家臣由于压制的被压制(仲梁怀),逃跑的逃跑(阳虎),远离的远离(公山不狃在费城也没搞出啥动静),这样 呢,局势反倒显得安定了一些。

季桓子和鲁定后,见孔子曾经想去公山不狃那但最终还是没去,也理解孔子是真想做一番事业,而且还是拥护鲁国当权派的,对孔子的信赖也增加了。 这些事情作用在一起,是孔子真正在鲁国从政的根本因素。

喜大普奔呀,我们的夫子要站上政治舞台施展抱负了。 

(原来跟季平子冲突被迫逃到齐国的鲁昭公,抑郁而终了,那一年孔子42岁, 鲁定公上台,鲁国的状况相对平稳了一些。)

孔子34岁跟鲁昭公去齐国,在齐国呆了3年,然后37岁又从齐国回鲁国,这十来年,孔子一直没办法找政治上的发展机会。在这期间公山不狃的一次邀请,孔子在纠结的状态下还是拒绝了。这让后来从国内动荡中起来的鲁定公和季桓子(季平子死后的季氏当权人)。

孔子终于得以进入当政者的眼内,真正意义上进入政治事业。

孔子一出仕,官职还是算蛮高的。(毕竟,从孔子15志于学,到30岁左右声名渐起,广收学生,名气是有的。)当的是中都宰的官员( 相当于首都市长,类比现代的北京市市长)可是实权的官位呀。 后来升任司空(相当于是建筑部部长。)再后来升司寇(相当于司法部部长),都是实权部门啊, 孔子对管理的一些言论是当他任职期间的一些认知。 

有一个细节,特别可以从侧面看出孔子当官是真心为民众办事,而不是借由当官求权势,甚至认为谟私利。  这与孔子的一贯的“仁” 爱人的思想是高度切合,也可以认为孔子还是一个很纯粹有理想的人。

比如:孔子当官后, 在和老乡里乡亲交往时,仍然是谦逊淳朴,好象是不善言语。但是在朝廷时,却特别侃侃而谈,很会辩论。而与丗事 交往,又和悦近人。 

这些在《论语。乡党》中记录得比较详细。下面摘抄一段:

《乡党1 2: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庙、朝廷,便便闹事言,唯谨尔。

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訚訚如也;君在,踧踖如也,与与如也。“

孔子真的是一个特别好的官员,在他短短的从政生涯,那真的是满分好评。但是,美好的情怀总是敌不过政治上的无所不用其极。简单说一句,孔子的政治生涯是被齐国人给使计搞崩盘的。就在孔子做出了政绩,当了司寇时,齐国发现邻居鲁国发展起来了,害怕了,然后使计离间计。 我们后来再讲。

孔子52岁时,孔子有一个比较大的政绩是在外交方面的, 鲁定公和齐景公的夹谷之会, 双方的助理主力分别是孔子晏婴。最后还因为这次夹公会面的胜利, 齐国退回了以前侵占的鲁国城池郓、谨和鬼阴。

这时,孔子因为夹谷之会的胜利,提高了国家的地位,也提高了孔子本身的声望, 孔子慢慢开始想要实行他自己的那一套要求统一的主张。想让下 鲁国强大起来,孔子首先要削弱贵族的势力。他向鲁定公进言:主为大臣不应该拥有军队,大夫也不能有五里地大小的城。 这种提议,对鲁定公是有利的。 而当时”三桓“之一的季氏季恒子也是赞成的,是因为当时他的城堡被反出来的家臣公山不狃占据,这个提议 对他也是有好处的, 叔孙氏也意见不大,因为他本身力量不强。 在拆除季氏被 公山不狃霸占的城堡时,公山不狃还起兵反抗,但是被镇压了,公山不狃逃到邻居齐国去了,这样季氏的城堡也被拆了。

三家贵族只有孟孙氏的城堡没拆,他们的意见是,孟氏的城堡靠近齐国,这是勐家的保障,不同意拆,甚至鲁定公派兵包围,也没的拆除孟氏的城堡。

可是,至少,削弱了两家的贵族势力, 这一年孔子54岁。

当时,鲁国国内次序暂时安定,基本都做到路不捡遗的境界。 百姓生活很舒适。

这时,孔子有些得意了。 但是,孔子关于仁的思想中心还是没有任何改变。当他当了负责司法的官员,也表示过自己对诉讼的看法,他表示肯定要公平处理诉讼,但最好的是没有诉讼。

《为政3: 子曰:”道之以正,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颜渊13: 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