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我下乡的村庄

1968年12月22日,《人民日报》发表未署名文章《我们也有两只手 不在城里吃闲饭》,文章引用毛主席的话:“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此后约十年间全国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达1700多万人。

1976年7月16日,我高中毕业后,响应毛主席号召,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光明7队成为了我的大学,我成为了1700万上山下乡知青中的一员,在这块贫瘠的土地上播种我的未来。至1978年11月20日离开光明7队,共下乡两年4个月又4天。

我的1976
我在玉米林里插秧
插着插着就下雨了
我在荒坡上挖地
挖着挖着就地震了
我在寒夜里读诗
读着读着就天亮了


70年代农村的情景

待收割的小麦

收割油菜籽

谷草堆成的草垛






当年的宣传画

下乡第一天
会计挑着一担小麦
交给了粮站
然后从公社把我带到队上
交给了生产队长
我就成为了一名下乡知青
仿佛我是用小麦换来的
生产队的人
都特别关心我
就像关心每一粒麦子
插 秧
第一天出工
队长给我安排的农活是
在玉米林里插秧
玉米已经灌浆尚未成熟
而秧苗已急不可耐
老农说插秧要依照节气
所以只好将玉米地灌成水田
插上秧苗
今后这块土地才会有
更多的收成
我的自留地
生产队分给我一块自留地
一分二厘
有一个缓缓的坡度
队长说随便我种什么
都不违反社会主义
我便先后种了红苕、洋芋
还有几种蔬菜和胡豆
计划第二年再种小麦和玉米
我还要种上文字
浇灌汗水
让我的自留地盛产粮食
也盛产诗歌
而我的诗
也深深眷恋这块土地


2018年6月10日,我回到了已经离开近40年的光明7队。那里已不再有熟悉的人,不再有熟悉的房子,也不再有熟悉的劳作的情景,一切都变得陌生,而山岗仍郁郁葱葱,田园仍生机勃勃。












右边房子的位置曾是生产队的保管室和幼儿园。

这房子是光明村7组村民小组的办公室。这个位置曾是我下乡时生产队给我修的住房的位置。中间曾是生产队的晒坝。

重回光明村
光明村这个美丽的名字
已在我心中刻骨铭心
四十年令我魂牵梦绕
如今重回这片土地
对你来说我已是陌生的路人
对我而言你仍是我最亲的故土
我不知道你名字的来历
而我与你的联系与生俱来
我走近你时细雨纷飞
我离开你时寒风凛冽
村头那棵古树还站在那里
我的那间小屋已不复存在
只有村口一个老人默默望着我
这令我想起当年
曾关照过我的那个老人
听说那个老人已经走了
而眼前的他
正是那个老人的儿子









与光明7队相邻的曾家寨子







姚渡老街

注:部分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