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说历史,发现真相,你不了解的中国典故与百姓生活日常
“……蒸羊羔、蒸熊掌、蒸鹿尾儿、烧花鸭、烧雏鸡、烧子鹅,卤猪、卤鸭、酱鸡、腊肉、松花、小肚儿、晾肉、香肠儿……”
很多中国人了解‘满汉全席’,就是从这段相声贯口开始的。吃不吃得上单说,能了解了解皇上的伙食,也算开眼了。
可是最近我在闲看一本历史小册子时,却发现这‘满汉全席’其实压根儿就不是皇上吃的!另外,‘公子’也可能是姑娘;雕虫绝不是‘小’技;古代战神的兵器根本没那么重……
这些内容看起来好像没什么关联,却很有意思。那是因为这本叫《知史》的小册子,不同于一般的历史书,它不是以时间为序介绍朝代的更迭,或者名人大事;而是介绍一些与普通百姓相关的生活知识,或者更正一些不太准确的历史常识、文化故事,所以读起来轻松又有趣,是一本既能增长知识,又能怡情悦性的大众读物。
《知史》书中的全部文章来自三位热爱历史的香港年轻人。出书之前,他们创办的分享历史小知识的平台(也叫“知史”)就已经因为尊重历史,内容详实而深受大家的喜爱了。
《知史》这本书共分为6个部分,专门选择一些大家看似熟悉,实则陌生,或者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知识和典故加以介绍,不仅体现了古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也让读者更新了认知,收获不小。
下面,咱们从中选择几个,先睹为快:
满汉全席不是皇家御宴!
通常认为‘满汉全席’起源于康熙年间的“千叟宴”。当时皇帝为了促进满汉相融,在自己60大寿时,宴请了很多年过65岁的老人,其中既有满族人,也有汉族人,号称“千叟宴”。宴席一共摆了三天,不但有满族的菜式,也包括山东菜,浙江菜等。具体的菜肴在《康熙朝实录》中有记载,比如:琵琶大虾、响油蟮糊、龙舟鳜鱼、蚝油牛柳……可见材料都是一些寻常之物,并没见什么山珍海味。
那么这“满汉全席”到底是怎么红起来呢?
乾隆多次南巡大家都知道,不过皇帝出宫会自带御厨,食材也是专供的。可随行的官员就没有这么好的待遇了。对于各地方官来说,这可是一个难得的巴结逢迎的好机会。于是他们绞尽脑汁,选用上好的名贵食材:什么鱼翅、熊掌、驼峰……再用汇集满汉的烹调手法,精心制造出一桌极尽奢华的宴席,叫“满汉席”。此后,南方各地纷纷效仿,因此“满汉席”可以说是官场的产物。
而它的红极一时却是在清朝灭亡以后——皇帝都没了,宫廷里的御厨们只得另谋出路。于是,当时餐饮业的大佬们看准这个时机,把这些人请去专做宫廷膳食,并为了招揽生意,号称“满汉全席”——原来,我们眼中的皇家御宴不过是商家的噱头罢了!
古代人如何刷牙洗脸?
古天乐的古装剧《寻秦记》是穿越剧中非常成功的。其中有一个情节让人印象深刻,他穿越之后想要如厕,却找不到纸。只好向别人索要,可当时的人根本不知道纸是什么,后来明白他要干什么以后,递给他一个瓦片儿……这个环节之所以让人难忘,除了可笑,还因为它让我们了解到古人与现代人在生活方式上的巨大差异。
由此,人们不免心生好奇:古人的日常到底是怎样的呢?比如,他们是如何刷牙洗脸的呢?
古装剧里我们看到古人刷牙洗脸很简单,无非是清水漱口,再用湿毛巾擦擦脸了事。可实际上古人的日常生活可不是这样敷衍了事的。
就拿刷牙来说吧。很明显,只用清水漱口是无法彻底清理牙齿的。这一点古人也懂,所以当时的漱口水并不只是清水,也会用盐水、茶、或者酒,条件好点儿的人家还会用药材熬制护齿的汤。
在牙刷出现之前,为了清洁牙面,古人都是直接上手,用手指“揩齿”,后来发展到蘸上牙粉来刷牙。牙粉通常会添加很多中药材,比如皂角,生姜,细辛,荷叶等。
尽管如此,清洁牙缝依然是个问题,所以,唐朝末年人们发明了牙刷。当时的牙刷和现在的形状差别不大,都有一个长的手柄,不过刷毛是由马尾毛、牛尾毛做的。这样,古人的牙齿也就越来越健康了。
洗脸虽然没有洗面奶、香皂,却也有一种清洁剂,叫“澡豆”,是用猪的胰脏洗净后磨成浆,和豆粉和在一起切成小粒做成的。别看它样子简陋,可在古代,却只有上层社会的人才能用得上。《世说新语》里记载了个故事,说东晋时代的一个平民后来成了驸马,当婢女端来洗手的澡豆和水时,他却误以为是食物,把豆子倒进水中,直接吃了下去,闹出了很大的笑话。
澡豆的配方发展到后来,也是功效越来越多。很多人往里面加入各种药材,比如白鲜皮,麝香,丁香等等,制成不同的面方,或者叫涂面方(就是洗脸的方子),可以达到祛斑、美白、祛皱的作用。还有一种涂面方是用鹿角做的,选材非常名贵,相当于今天的“神仙水”。
正可谓“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故人虽然条件不如现在好,但是在保养方面还是很讲究的。
古人离婚也是难题
现代人结婚离婚可以全凭自愿,但因为涉及到人情、财产等方方面面,所以是件麻烦事。那么古人离婚呢?
根据史料记载,古人也可以离婚,只不过条条框框很多,最有名的就是“七出三不去”。
所谓“七出”,就是“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窃盗去”。这些全是对妻子的要求。但是你不要以为丈夫因此就掌握了离婚的主动权,如果丈夫想要以“七出”为由离婚,就必须得拿出真凭实据。否则会被判服劳役一年半!
“三不去”是指“一,经持舅姑之丧;二,娶时贱后贵;三,有所受无所归”。这是说,如果妻子操持过丈夫至亲的丧事的不能休;结婚时男方是个穷光蛋后来逆袭发财了的不能休;妻子娘家没有亲人,离婚后没处可去的不能休。如果妻子符合这三点,男方还提出离婚的,那么不但婚离不了,还要被杖责100下。
“七出三不去”最早出现在汉代,在唐朝时正式写入了法律。
放妻书除了上面的那些条件,如果夫妻双方情意不合,也是可以和平分手的。著名的“一别两宽,各生欢喜”就出自唐代的《放妻书》,它表明夫妻即便离婚,但彼此还是要相互尊重,相互祝福。这是一种非常洒脱、成熟的态度,简直比有些现代人做得还好。
此外,关于女性提出离婚的故事,史书上也有很多。比如:
《史记·管晏列传》记载:晏子的车夫因为自己能为名人驾车而洋洋得意,他的妻子看见后,觉得他不上进,所以就提出要离婚。
《汉书·张耳传》中记载,张耳的妻子就是看不上自己之前的丈夫,离婚后才嫁给张耳的。
《后汉书·烈女传》中也有父亲劝女儿改嫁的故事。
……
所以在古代婚姻中,虽然男性权力确实大于女性,但也不是占有绝对的主导权。真要离婚的话,除了法律制约以外,在对薄公堂之前,双方的父母、亲戚也都会介入调解,离婚比我们想象的难得多。
人们大多不喜欢冷冰冰的数字、枯燥的时间表,但人人都喜欢故事;所以历史教材爱看的人不多,但古装剧却被大众喜闻乐见。
《知史》这本书,深谙此道——几位作者怀着对历史的热爱,以严肃的态度,轻松的表达,将真实的历史结合着故事还原到读者面前。所以,翻看《知史》让人感到轻松有趣,并且体会到历史的魅力,甚至想要更加深入的去研究和探讨,而这正是此书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