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音随笔散文散文

煤油灯照亮的学堂

2016-10-21  本文已影响45人  捌天
当年的那个孩童

文/阿关

秋雨绵绵,勾人愁绪。

老家同学的来电本是件令人愉快的事情,然而聊到小学时的学校拆除了,连地都挪作他用了,有些惆怅,又少了一个可以缅怀过去的地方了。

我的小学是在村子里的学堂完成的。我实在不想说它是学校,因为几乎不具备一个学校的所有要素,除了几个老师和几间茅草屋之外,一无所有,我更愿意称呼它为学堂。

学校坐落在村子的东南角,大约有五六间茅草屋的样子,连个院子都没有,只在屋前有一片空地权当是操场了。没有大门,随处都可以进入,有时候还要作为村里开大会的会场。

学校的东边不远处有一条小河,是我和小伙伴们放学后捉鱼摸虾的地方。

这就是我的小学堂,很多次梦回故乡,思绪萦绕的地方。

茅草屋没有窗户,只是在一个完整的墙壁上有个方方的墙洞,门板倒是有的,还是那种榫卯结构的呢,开关门的时候,总是传出叽呦叽呦的声音。我的语文老师很是幽默,给我们讲“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的道理时,用的就是学校门板做的例子,直到现在我印象还非常深刻。

学校也没有桌椅,需要学生自己从家里带。于是乎,一个教室里,各种各样的桌子,各种各样的椅子,五花八门。我的桌子是从本家的兄长那里借来的,算是比较标准,高矮得当,有的小孩子借不到桌子就把家里的案板带过去,捡一些烂砖头垒成了桌腿,上课的时候还好,下课的时候,调皮的孩子总能把桌子碰翻,稀里哗啦的倒了一地。我的板凳就没有那么好了,是一个坐床子,农村里很矮的凳子的一种,木头的方框上攀上绳索,一坐上去,原本就比较矮小的我,就更看不见黑板了。没有办法,老师就把我安排在第一排,总是在老师的眼皮子底下是最难过的事情了,不能开小差,不能调皮捣蛋了,所以我小学的成绩还算不错。

教室的黑板是水泥板上刷的黑色油漆,刚漆好的时候还好,用的时间长了,反光特别厉害,要寻好角度才能看清老师写的字。那时候也没有所谓的无尘粉笔,没有黑板擦,一块不知道老师从哪里找来的布头就成了擦黑板的东西。老师也没有讲桌,布头经常是放在我们第一排孩子的桌子上,于是我的桌子上经常一层白色的粉笔灰。

没有窗户的教室,夏天还是不错的,可以有穿堂的风,较为凉快,到了冬天就很麻烦了。要想办法把窗户的洞堵上,不然孩子们就遭罪了。可是学校里实在太穷了,老师就让我们学生从家里带些玉米秸、绳子之类的东西。用捆篱笆的方式,把玉米秸做成帘子,挡在窗户上,再用泥巴从外面糊上,这样挡住了风雪,也挡住了光线,教室里一片昏暗。于是,每个学生还要自备一个煤油灯,上课的时候,教室里点着几十个煤油灯,现在想起来像西方教堂里烛光礼拜。点灯的时候,是不能调皮的,很容易就把书给点燃了,不晓得多少本子是这样遭殃的。商店里卖的煤油灯是买不起的,一般都是自己做的。用一个墨水瓶,一个自行车内胎上的气门和一些棉线就可以了。把墨水瓶的盖子上钻一个和气门大小一样的洞,把气门塞进盖子上的小洞拧紧就做成了灯头,灯芯是用棉线合成的,穿在气门里就成。墨水瓶刚好可以当做煤油灯的灯肚,盛放煤油。

小学的记忆还有很多,比如学校里的铃声。现在的学校里电铃可以准时响起,在那个时代自然是没有的,连电都没有,何况电铃呢。好在老师的办公室里有个钟,轮值打铃的老师就拿起一个铁棒敲击挂在屋檐下的三角铁块。农村里不像城里那样喧闹,虽然有孩子们的吵闹声,铁棒敲击铁块“铛、铛”的声音依然可以传的很远,本来学校也不到,就是那么几间茅草屋。

当然,学校也在发展,等我小学毕业的时候,已经建起了两排砖瓦房了,宽阔明亮的大教室,我还没有来得及感受一下就毕业了。那时候,小学还是五年制,没有幼儿园,更没有幼托班,孩子们长到七岁左右,一般就会送去上学了,也没有考试,最多就是让孩子数数,实在数不利索的就推迟一年再上,也没有家长或者孩子去在意。

三年级之前,大多的孩子是没有书包的,也没有现在这样的塑料袋可以拎书,大都是用一块布头将书包着带去学校的。我是比较幸运的,母亲是个裁缝,她用做衣服剩下来的布头缝制了一个书包给我,令我骄傲了几年。后来,有人带着那种军用的绿书包上学后,我的风头才算过了。

小学学习的内容也是非常简单的,没有音乐课,没有体育课,课表上倒是有,只是没有专业的老师,每次到了这样的课,就是老师带着孩子讲故事或者玩些丢手绢之类的游戏的时候,所以,我们是最喜欢这两种课的了。

学校的老师都是附近村子的农民,只有校长是从镇子上派下来的吃商品粮的干部身份,其他几位老师都是民办老师,农忙的时候,学校还会放假,给老师们回家种庄稼的时间。有的老师还会带着高年级的学生去帮他干活,我们的数学老师就是这样。只是我们都很调皮,在种玉米的时候,每个小坑里放上一把玉米种子,等后来玉米苗长出来的时候,老师哭笑不得。后来就再也不找我们去帮他了。现在想来,真实调皮啊,实在不应该。

小学毕业后,我离开了村子里的学校,很少回去。大学毕业的时候,感念老师的培育之恩,回小学看看,学校是变得现代了,建起了更多的砖瓦房,用上了电铃,也拉起了院子,还有了一个大铁门,一切都比我们小时候好的多了,老师也换了一批又一批,我的那几位老师都已经退休了。

再后来,工作的原因,每年回家次数很少,就不曾去看看那个校园了,几次路过校门口,驻足看看,发觉已经找不到上小学时的感觉了,那个点着煤油灯上课的感觉再也找不到了。

窗外雨打玻璃,滴答作响,风吹树叶,送来阵阵凉风。

“风又飘飘,雨又萧萧。何日归家洗客袍?”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