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和时间赛跑的人,你还在吗?
林先生逝世的消息,在今天上午始终占据微博热搜第一,而下午差不多就销声匿迹了。
消息,来得快,去的也快。现代人缅怀故人的方式也相当独特且具有“仪式感”。
![](https://img.haomeiwen.com/i1809892/2bf672bd1435ab89.jpg)
首先发个朋友圈,配几张相关的图,讲述一下他生平的事迹,并表达自己的惋惜之情。事毕,这位名人从此就死在了朋友圈中。
这种具有仪式感的祭奠方式,曾经让金庸先生,逝世过几次。后来金庸先生真的过世时,也不过三五天的热度,一周之后好像这个世界什么也没有发生了,什么也不会改变。
但是,他们真的离我们远去了。
也许是我的记忆出现了错乱,总以为林先生很年轻,可能是因为初次了解林先生时,也不过在七八年前。
那时,我刚上大学一年级。我因为财务上发生了改变,导致我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父亲选择把一学期的生活费在开学第一天打给我们,此后便不咋个问我们的死活。好像,我们要真的在学校饿死了,也和他没有半毛钱的关系。
在开学前几个月,花钱免不了大手大脚,学期末又免不了勤工俭学,去食堂打工。
也是从那时起,我有买书的习惯。当时纸质书其实很贵,一本书的价格一般不会少于20元,即使是印刷质量低劣的盗版书也有10元一本。
当时,我买的第一本书就是《林清玄全集》,在书摊上来回淘,习惯性的蹲下来看。
当我看到它时候,被书中的内容所吸引。在此之前,我更喜欢看小四的《幻城》以及高中生必备的《智慧背囊》。《幻城》的语言很优美,而《智慧背囊》的故事很有启迪性。
当我看到林先生的文集时,我似乎看到了这两本书的融合:原来故事也可以写的这么优美,原来散文也可以写的这么有启迪性。
痛下决心花了二十五块钱,买了一本《林清玄全集》,书的纸质低劣,封面做的很随意,书中错别字也不少,而且很厚,大概有八百页。
那本书在大学四年被反复看过几次,成为我的床头书。
我天生性格孤僻,常联系的朋友不多。在二十来岁时,因为爱不得,而长久的处在自卑的阴影之下。也就这一本书,陪伴我度过长长久久的七八年,带着我走出阴影,而后我爱上写作。
我是真心的感谢,能遇到这么一个人,能把我从阴影里拉进阳光下。在他的笔下,始终描绘着生活的乐趣,人文的美好,人情的圆满。
一转眼,那个曾经和时间赛跑的人老去了,而我也长大了。
也许是他累,也许他只是换个地方。他曾经说过,他关心的并不是景观和环境,关心的是环境之下的人文,思考吴人的活法。
他始终在关心人,他要赞美的也始终是人情与人文。
林先生依旧常伴,身虽殒,名可垂于竹帛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