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思想的表达重于技巧的运用——2017年浙江卷作文题点评
每年高考语文学科考后,朋友圈总是要被作文题和怎么写刷屏,身为一线老师的陈老师想的是——如何教。有人认为今年的作文题小学生都能写,也有人认为今年的作文题又空又玄,陈老师从命卷的角度看,今年的作文题出得好。
2017年浙江卷作文题如下:有位作家说,人要读三本大书,一本是“有字之书”,一本是“无字之书”,一本“心灵之书”,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写一篇文章对作家的观点加以评说。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2017年镇海区内小升初蛟川面试卷的作文题:生活中有许多有字的书,也有许多无字的书,请以“生活中的无字书”口述一篇不少于2分钟的小作文。
陈老师认为二者最大不同并不在于第三本书——心灵之书,而是不同年龄对后两本书的不同理解。
“有字之书”好理解,就是指人类过去和现在的精神文明的留存——书籍,对于“无字之书”和“心灵之书”,可能每个人的理解就不同了。陈老师认为,“无字之书”指纷繁复杂的人生、社会与自然,“心灵之书”指我们的精神追求与道德自省。既然称之为“书”,必定要强调其对自我成长的给养。这是三本书内在贯穿的一条线,行文要考虑三者的关系。考生很可能会对“心灵之书”的理解费解,为什么我们面对自己的心灵,会有益于我们的成长?德国哲学家康德曾经说过,“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他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赞叹和敬畏就会越来越历久弥新,一是我们头顶浩瀚灿烂的星空,一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法则。”当然后面的理解不见得高三的同学都能明白,更别说小学生,理解到什么程度取决于每个考生的思想认识。
那么,今年的作文题好在哪里呢?
一、考题素材的选择上避开了社会热点事件,但不回避关注社会热点事件背后的本质问题,比如不注重阅读,比如信仰缺失,比如道德滑坡。
二、考题指向摒弃第三方旁观者姿态批判社会现象,提倡从个体自我角度表达观点,从而达到自我提升。这是浙江卷作文题一贯来的引领倡导,写自我的生命体悟。
三、考题寓意的多元化理解,让考生可以畅所欲言。当然考生的畅所欲言都要基于对“无字之书”和“心灵之书”的不同理解。作文题里的阅读理解能力不是考查重点(这在试卷前面阅读理解部分已作考查),而是看考生能否在思想层面对素材中的观点形成共鸣或争鸣。没有阅读没有思想,无法理解“无字之书”与“心灵之书”的考生一定会破口大骂,就像当年“提篮春光看妈妈”“行走在消逝中”被人诟病一样。因此,对“无字之书”和“心灵之书”理解的深浅,就决定了考生作文思想高度的高低。
四、杜绝考生套作应试,打破了作文备考教学中的模式化写作。考和教有时是一对矛盾,尤其在作文上。高考作文题最想考查考生真实的写作水平,因此出题者在题型不变的大前提下,千方百计要打破教学过程中模式化写作教学,从而真正让学生提升写作水平,而不是背几篇范文去应试或者掌握文章写作格式或技巧去应试。写作技巧和文章格式可以模式化操作,唯有个性化的自我思想表达难以量化生产。
以陈老师了解到的情况来看,绝大多数学校高三作文的教学都是围绕任务驱动型论述文做文章,很多作文教学期刊不断推出研讨任务驱动型论述文的写作格式的文章。如今以这道题来考查考生,虽说也是属于论述类文章这个范畴,但是套作和模式化写作都难以有施展空间。因此,作文备考教学中,老师们应该认识到,思想的表达重于技巧的运用。那么,深刻的思想从哪里来?广泛阅读经典,关注名家评论,辩论,讨论,反思。总之,要和有思想的人在一起,阅读是最方便最有效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