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法篇其贰 |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筆記
纪日法
干支纪日法,虽然现在已未见使用,但是因为古装剧的传播,现代人对干支也不算陌生。
十天干,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现在仍用于表示序数。十二地支,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对应十二生肖就更好记了。
将十干和十二支按顺序交叉排列,会得到六十个组合,就是六十甲子了。但要注意,天干的单数需和地支的单数组合,天干的双数需和地支的双数组合。
在纪日法中,每个单位代表一天。甲子之后是乙丑、丙寅、丁卯等等。六十甲子周而复始。
一月中,有的日子有特定名称。每月第一天叫朔,最后一天叫晦,初三叫朏,月中叫望,望后的日子叫既望。其他日子一般就只记干支。
干支纪日法是按顺序排列的,所以按照这个顺序甚至可以推断出古书中时间的正误。如果某一事件的时间错误,其可靠性就值得推敲了,而且还会影响到其他相关事件的研究。
一天当中的纪时也有讲究。
按照太阳的位置,不同时间有不同的名称。日出为旦早朝晨,日入为夕暮昏晚,正中叫日中,将近日中叫隅中,西斜时叫昃。日入以后是黄昏,黄昏以后是人定。
夜半后是鸡鸣,然后是昩旦(昩爽),表示天将亮。平旦和平明则是天亮的时间。
十二地支同样用于划分一天的时间,表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等于现在的两小时。从夜半开始计时,所以晚上十二点就是子时。近代又进一步划分,晚上十一点是子初,十二点是子正,以此类推。
总的来说,都是比较熟悉的东西。
纪月法
月份倒是直接按序号一二三来排列就行。
岁首的月份为正月,后避始皇讳,改称端月。不过不同的时期,岁首的月份并不相同,秦朝就是以十月为岁首,现在则是以一月为岁首。
纪月也有用到干支概念,即月建。通常以冬至所在的十一月为始,称为建子之月,十二月就是建丑之月,以此类推。
纪年法
最早的纪年法是按照王公即位的年次纪年,直到旧君退位,换上新君,又另起一轮。汉武帝时开始用年号纪年,更换年号就重新纪元。
战国时期,也曾根据天象纪年,有星岁纪年法两种。
首先是岁星纪年法,跟十二次相关。岁星运行到哪个次,就纪为“岁在某某”。
然后是太岁纪年法,这个跟十二辰相关。古人把黄道附近一周天分为十二等份,由东向西以十二天干相称,方向和顺序正好和十二次相反。
因为岁星由西向东,而十二辰由东向西,使用不便,于是古人发挥想象力,假想出一个与岁星反向运行的假岁星,即太岁,这样就和十二辰的方向一致了。
太岁的年份也各有名称给不同的时间赋予不同的称呼,是一件很有仪式感的事情。那些名称或熟悉或陌生,读来充满诗意。
不知道为什么,读着读着,脑海里就出现了一幅古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图景来。斗转星移间,内心也跟着宁静。
神奇的感觉。